20250808藍孝威/綜合報導

中韓似緩和 港媒:缺互信矛盾多

image
韓國6日宣布,將從9月底起對中國大陸團體旅客實施免簽政策。圖為遊客在韓國首爾景福宮參觀。 (新華社)

 韓國總統李在明上任後,推動所謂「實用主義外交」,讓中韓關係出現些許改善。韓國6日宣布,將從9月底起對中國大陸團體旅客實施免簽政策,預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也將參加11月在韓國舉行的APEC峰會。香港《星島日報》分析,中韓雙方雖有交流,整體關係仍不穩定。缺乏互信、矛盾不少,中韓關係可說是邊走邊看,稍有不慎就可能再度惡化。

 隨著中國經濟與國力快速增長,不再像過去那樣低調,鄰近的韓國難免感到不安。以經濟為例,過去不少韓國企業希望在中國「快速賺錢」,但如今這種情況已大不如前。中國產業迅速發展,價格低廉的商品湧入韓國市場,對韓國本地企業造成不少壓力。

 另一方面,韓國民眾對中國的信任度下降。調查顯示,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韓國人最不信任的鄰國,尤其年輕族群對中國的負面看法最為強烈。在前總統尹錫悅任內,韓國外交偏向美日,也加劇了民間的反中情緒。

 例如,尹錫悅去年12月宣布進入「戒備狀態」後,其支持者上街示威,部分人甚至把矛頭對準中國。今年李在明上台後,反中示威並未減少,甚至有擴大的趨勢,有些抗議針對中國遊客,讓中國駐韓大使館出面向韓國政府表達不滿。

 中韓知名人士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前中國駐韓大使邢海明在會議上直接呼籲韓國政府要「約束」國內極端的反中勢力。韓國媒體指出,這是中國官方首次公開提出這樣的要求。

 除了民間情緒,中韓之間在官方層級也出現摩擦。最近,韓國外交部長趙顯在訪問美國期間接受《華盛頓郵報》訪問時表示,韓國面臨「中國給鄰國造成一些困擾」的問題,並稱警惕中國的崛起及挑戰。這番話引發中方不滿,對此,韓國總統辦公室澄清,韓方仍希望在穩固韓美同盟的基礎上,持續推動與中國的關係。

 除外交與經濟,中韓之間在歷史文化認知上也存在分歧。例如,高句麗和渤海等古代王國的歷史歸屬問題。韓國認為這些是自己文化的源頭,而中國則主張這些王國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