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郭羽倫/專題報導

競逐「數據主權」 中美領先 歐緊追

7面向競爭 量子技術成關鍵

image
中國掌握全球最多的稀土儲備,且具備全球唯一稀土全產業鏈。圖為內蒙古的稀土加工企業。(新華社)

 隨著數據主權對科技、貿易、經濟等多方面的影響,大國間的「數據主權」競爭越發激烈。根據荷蘭政府政策科學委員會高級研究員謝赫(Haroon Sheikh)提出的數位堆疊模型,中美歐三方已在數位技術的7個面向上展開競爭。其中,中美各自在部分領域處於優勢地位,歐盟則相對落後。

 謝赫將數字技術分為7個不同層次,即資源層、晶片層、網路層、雲端層、情報層、應用程序層和連接設備層,用以評估中美歐在該模型視角下的數據主權競爭能力。

 在資源層方面,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美國鋰資源儲量達1200萬噸,領先中國與歐洲;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鋰資源生產與貿易國,依然掌握供應主動權。更重要的是,中國掌握全球最多的稀土儲備,且具備全球唯一稀土全產業鏈。當前,歐盟通過《關鍵原料法》、美國推動稀土多年期研發計畫,中國則於2021年發布《「十四五」原材料工業發展規畫》,以增強戰略資源保障。

 晶片層上,美國依靠輝達、AMD、Intel等企業,在設計與研發方面領先全球;中國及歐盟則分別在封裝測試、原物料以及製造設備領域保有優勢。近年來,美歐相繼推出《美國晶片法》、《歐洲晶片法》,確保各自在晶片領域中保持競爭力。

 此外,在網路層上,中國企業華為與中興主導5G網路研發,目前,全球87%的5G網路在中國。美國則在海底通訊電纜中占領先優勢。

 雲端層與情報層則高度集中於美國企業。根據Gartner統計,美國企業如微軟、亞馬遜、谷歌與甲骨文,擁有大量市占率。此外,美國在量子領域綜合實力也最為強大,中國近年來奮起直追。美中在AI與算力方面則相距不大。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美歐達成《人工智慧促進公共利益行政協議》,意圖打造技術貿易圈並將中國排斥在外。

 總而言之,中美歐三方在「數據主權」的各層級已形成體系化、結構化的戰略框架,量子技術則預計將成為中美歐三方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面對中國後來居上的發展態勢,美國對中的科技圍堵已常態化,歐盟則在科技與戰略自主之間尋求平衡,對中國保持合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