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同盟大勝 緬甸脫離英國獨立

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依照過渡期間菲律賓自由邦在大戰前設定的時間表,菲律賓共和國正式獨立。其他國家則必須在戰後透過協調或爭奪才能獨立。歐洲勢力想要重建過去的殖民地,只是經過戰火摧殘力有未逮。美國在總統羅斯福領導下,普遍反對殖民主義,並且在戰後成為全球超級強權。只是,到了冷戰期間,反共成為美國對外政策的重點,美國對民主與民族主權的支持轉弱。
緬甸的獨立運動領袖翁山、緬甸的未來領導人尼溫和其他民族主義者最初跟日本軍隊合作,想趕走英國人。一九四四年翁山和尼溫等人創立反法西斯組織,偷偷與英國人合作,抵抗日本的占領。反法西斯組織後來改組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致力反抗英國的再占領。受到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的鼓動,緬甸的眾多工會與其他團體向英國人遊說,讓他們相信緬甸的獨立無可避免。一九四七年四月,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在全國性選舉中獲得壓倒性勝利,開始爭取脫離大英國協而獨立。三個月後,翁山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另外五名領袖慘遭政治對手暗殺。儘管如此,緬甸還是在一九四八年一月四日正式宣布獨立。
英國重新占領馬來半島後,打算建立「馬來亞聯邦」,整合當時的九個馬來政權以及檳城與馬六甲。這個計畫雖然承認多元族群公民身分,卻沒有同意馬來亞聯邦完全自治,而且被認為偏袒龐大的華裔與印度裔人口。日本的占領加劇馬來人和華人之間的緊張關係,馬來亞聯邦則被認為會導致本地馬來人長期邊緣化。
一九四六年,馬來人領袖建立巫來由人統一組織(簡稱巫統),成功遊說英國人實施另一項馬來亞聯合邦計畫。這項計畫允許傳統蘇丹國體制的馬來各邦更多自治權。一九四八年,也就是馬來亞聯合邦計畫宣布的同一年,馬來亞共產黨發起武裝暴動。當時全球漸漸掀起反殖民浪潮,英國也有意支持反共民族主義者,因此決定推動馬來亞的獨立。一九五五年巫統和它的同盟馬來亞華人公會在大選中全面獲勝,巫統領袖東姑.阿布都拉曼趁勢要求加速獨立進程。兩年後,在一九五七年八月三十一日,阿布都拉曼對著高呼「獨立!」(Merdeka!)的群眾宣布獨立。
戰爭結束後,婆羅洲北部(沙巴)和砂勞越割讓給英國,跟新加坡一樣,依然是英國殖民地,沒有加入馬來亞聯合邦。到了一九六○年代早期,各方簽訂協議,計畫建立規模更大的馬來西亞,將上述三個地區一併納入。一九六三年,馬來西亞計畫水到渠成,只是,李光耀的人民行動黨和阿布都拉曼的巫統之間關係緊繃,雙方的支持者發生種族暴動,兩年後新加坡退出馬來西亞。汶萊蘇丹國也選擇不加入馬來西亞,繼續接受英國保護,獨立的腳步緩慢得多,一九七一年自治,一九八四年一月一日完全獨立。(五之二,摘自時報出版《群王之夢》)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