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東南亞變身現代國家

image
群王之夢:東南亞的故事(時報出版)

 十五世紀到二十世紀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東南亞從早期現代邁入現代。整個東南亞的政治勢力彼此對抗又結合,最終形成十個民族國家,二十一世紀初獨立的東帝汶則是第十一個。在大約一四○○到一八○○年的早期現代時期,半島區的蒲甘和吳哥政權衰亡後,新的佛教轉輪聖王統治者在現今緬甸、泰國、柬埔寨和寮人民民主共和國的領土上爭奪主導權。在紅河流域發展已久的越族社會和統治者擴張勢力範圍,變成現今的越南。

 從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開始,歐洲人來得更頻繁,加入阿拉伯人、中國人、波斯人、南亞人和其他東南亞熟悉已久的外地人的行列。隨著歐洲人而來的,是新觀念和新做法,也有新挑戰。從某種角度來說,對於東南亞人,跟歐洲人往來並不是新鮮事,畢竟他們處理貿易與對外關係的歷史已經很長久,也常因為接納新觀念,帶動當地社會的轉變-從梵文王國和儒家國度的政治,到普世宗教的常規。但從最初的菲律賓開始,歐洲人想的卻是以外來政權統治當地,尤其十九世紀以後的其他各地,這點跟阿拉伯人、中國人和其他外來者形成強烈對比。阿拉伯人、中國人和其他外來者即使有政治野心,通常會以通婚或貿易的手段融入東南亞社會的統治者家族。

 歐洲的殖民統治刺激東南亞人以全新角度看待自己,一方面是因為殖民主義,一方面則是看見東南亞也是現代全球化世界的一部分,而在這個世界裡,西方觀念的影響力特別大。印尼人和菲律賓人不再認為自己是(或僅僅是)當地統治者的子民或親屬關係中的親屬,而是族群裡的一分子,是普世宗教的信徒,也是廣大群島國家的國民。東帝汶人身為葡萄牙子民的獨特經驗,同樣讓他們產生清楚的國家意識。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和其他群體,則努力連結成多族群的國家身分。

 柬埔寨、寮國、緬甸、泰國和越南這些半島區國家脫離殖民統治後,組成的政體類似殖民前的王國和帝國,卻是依據領土型國家的邊界和公民身分重新定義,不再是封建制度下的庇護關係。過去的王國和蘇丹國很多都消失了,但也有些繼續在東南亞的現代世界秩序中舉足輕重,比如泰國的卻克里王朝和汶萊的蘇丹國。整個十九和二十世紀,東南亞人顯然很擅長學習並使用殖民時期主人的工具,倒不是用來拆除主人的房子,而是因應自己的目的回收與重塑。(五之五,摘自時報出版《群王之夢》)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