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劉詠樂/台北報導

憶抗戰史 緬甸前國旗與我淵源深

軍事外交史交織 蘇聯曾助國軍抗日

image
對外關係協會26日舉辦「碧血丹心:八年抗戰與外交先賢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邀請各方專家回顧抗戰歷史。(劉詠樂攝)
緬甸舊國旗(1974-2010)。(摘自網路)

 大陸將高調舉辦抗戰80周年活動,台灣官方則相對低調,民間的「對外關係協會」為緬懷當時具愛國氣節或忠勇事蹟的中華民國外交前輩,26日舉辦座談會,邀請多位專家和退休外交官分享當年的歷史和往事。有專家透露,抗戰初期,蘇聯曾是中華民國唯一援助來源,與大眾認知不同;此外,緬甸前一版的國旗與中華民國國旗相似,是當年為了感謝中華民國對緬甸獨立的貢獻。

 「對外關係協會」26日舉辦「碧血丹心:八年抗戰與外交先賢的犧牲與貢獻」座談會,邀請前國安會祕書長胡為真、政大歷史系退休教授周惠民、前台大校長管中閔以及資深媒體人唐湘龍齊聚,重溫當年歷史,盼在當前動盪的國際局勢中汲取啟示。

 林永樂在開場時表示,整個抗戰全國犧牲的將士官兵有超過300萬人,一般民眾超過2000萬人,其中也包括一些外交界前輩,「我想這個都是用血淚交織而成所換來。」

 胡為真詳述了抗戰時期,中華民國外交發展與軍事行動的密切關係,強調這段歷史不僅是軍事史,更是重要的外交史。他提到,武漢會戰以後的幾年,民國29年到30年是抗戰最艱苦時期。他特別讚揚總領事楊光泩在馬尼拉,為掩護華僑及領館財產轉移,最終與8名館員一同殉職的英勇事蹟。

 緬甸前一版國旗,與我國國旗相似,遠看皆像「青天白日滿地紅」,2008年北京奧運,還有台灣民眾舉當時的緬甸國旗為我選手加油。胡為真指出,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慶典時,中華民國外交部次長葉公超率團參加典禮,緬甸首任總理吳努在典禮後,特別感謝中華民國對緬甸獨立的貢獻,為表謝意,故參考我方元素來設計國旗。這段談話由當時代表團成員、前國安會祕書長丁懋時親口轉述。

 管中閔則回顧了抗戰初期,蘇聯援助的歷史。他說,一般人認為美國在抗戰中幫助中國最多,但實際上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的4年間,中國幾乎孤軍奮戰,蘇聯是唯一重要的援助來源。他提到時任駐蘇聯大使蔣廷黻,在促成中蘇合作方面的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