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李念庭/台北報導

白內障8成為長者 及早手術改善

image
對於長者而言,白內障已是最常見直接影響視力的眼疾,醫師提醒,若出現類似症狀,應儘速就醫,透過手術恢復健康視力。(李念庭攝)
(太陽星提供)

 台灣超過110萬人患有白內障,其中60歲以上長者就占8成。醫師指出,白內障已成為最常見、直接影響視力的眼疾,若視力問題未改善,可能影響開車、閱讀等日常生活,甚至失明,呼籲民眾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透過手術恢復健康視力。

 國泰醫院眼科主治醫師黃楚軒說明,白內障是眼睛內負責聚焦光線的水晶體,隨年齡增長逐漸變得混濁,進而導致視力模糊。常見於60歲以上長者,糖尿病、眼部受傷、眼科手術、使用類固醇等藥物,也可能增加白內障風險。

 白內障症狀包括視力模糊、對比下降、眩光或夜間駕駛困難、度數改變等。黃楚軒表示,最有效的唯一治療方式就是「手術」,透過摘除混濁水晶體、植入人工水晶體來矯正度數,恢復清晰視力,現今已是成功率極高且安全的手術。

 黃楚軒說明,白內障手術通常不需住院,大多以超音波乳化術進行,傷口僅2毫米,避免傳統手術大切口、恢復期長問題;近年更有飛秒雷射技術,提供更高精確度和安全性手術。患者術後需定期回診,大部分幾天內視力有明顯改善,1至2周就能恢復正常生活。

 黃楚軒指出,人工水晶體是白內障手術前需考量的重點,根據患者需求、生活方式、眼部條件,有多種類型可供選擇。單焦點人工水晶體最常見,但術後可能需配戴近視或老花眼鏡輔助;其次是多焦點人工水晶體,能同時提供遠、中、近距離的清晰視力,但可能出現夜間眩光、對比下降情形,並非每個人都適用。

 近年研發出新的延伸焦點人工水晶體,透過像差提供一定對焦深度,避免眩光干擾、同時減少眼鏡依賴;若角膜有明顯散光,也可考慮使用散光矯正人工水晶體,平衡術後角膜散光;有些水晶體具藍光過濾功能,適合長時間使用3C產品或長時間戶外活動的患者。

 黃楚軒提醒,白內障手術已是一項成熟治療技術,手術過程也相對安全,若家中長者出現視力模糊、度數改變等疑似白內障症狀,應及時就醫,考慮手術改善視力,重獲清晰視界。(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