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2王家瑜/台北報導

健康瘦身 逆轉慢性病風險

image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林彥博表示,從生活習慣建立、營養與運動計畫擬定,到必要時提供藥物或手術輔助介入,量身打造減重策略,循序漸進地邁向健康體態、改善慢性疾病。(林彥博提供/王家瑜台北傳真)
(太陽星提供)

 肥胖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最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約47%的成年人處於過重或肥胖狀態。研究顯示,減重5%至10%即足以改善多數與肥胖相關的慢性疾病;若減重超過15%,甚至有可能「逆轉」第二型糖尿病。

 研究指出,肥胖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體重者的4倍,發生高血壓與冠心病的機率也顯著增加。此外,肥胖更與多種癌症(如乳癌、大腸癌)、脂肪肝、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及憂鬱症有高度關聯。

 許多人對減重仍停留在「少吃多動」的簡化認知,但實際執行後卻發現,壓力、情緒波動與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誘惑,常成為減重歷程中的阻力,僅靠意志力難以長期維持。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代謝內分泌科醫師林彥博表示,目前具有實證支持的減重方式包括:符合減少熱量仍維持營養均衡的飲食處方;每周200至30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完整的心理評估與健康行為介入,如壓力管理、飲食疾患篩檢與認知行為治療;以及衛福部核准的藥物治療,包括抑制腸道脂肪吸收的胰脂酶抑制劑、作用於下視丘食慾中樞的口服藥物,及以腸泌素為基礎的注射型藥物等。

 若患者年齡介於20至65歲,且 BMI≧37.5,或BMI≧32.5並合併高風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或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半年以上門診治療與生活型態改變後,仍無法有效控制體重者,則可評估是否符合健保減重手術的給付條件。

 透過專科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及臨床心理師組成的跨領域減重團隊,可從生活習慣建立、營養與運動計畫擬定,到必要時提供藥物或手術輔助介入,量身打造減重策略,循序漸進地邁向健康體態、改善慢性疾病。(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