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裡沒錢也要買Labubu

潮玩Labubu從盲盒公仔躍升為炙手可熱的投資標的,在全球爆紅,原創IP投融資也跟著引起關注。
中國目前雖然處於通縮疑慮與消費低迷交錯的大環境中,卻有一股力量從零售端與香港資本市場異軍突起,甚至火紅輸出到海外市場。成立於2010年的中關村、原本只是一家潮流雜貨店的泡泡瑪特(POP MART),早期主要營收來自於代理銷售日本角色玩偶Sonny Angel,2017年一度在新三板掛牌上市,卻在2019年4月下市。之後在2020年12月11日於香港交易所重新掛牌上市,發行價格設定每股38.5港元(下同),首日上市收盤價為69元,當日市值也一度衝破1,000億港元。股價幾經起伏,最低曾在2022年10月出現過10元的低價,2024年第二季開始,股價彷彿脫韁野馬般狂漲,8月22日截稿前已突破300元。
搭配泡泡瑪特股價漲勢的,正是其旗下主力IP商品Labubu的熱銷與市場追捧狂潮。2025年永樂春拍上,Labubu公仔以10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成交,震撼收藏界,也帶動一波媒體熱潮,再把泡泡瑪特的股價推上高峰。該公司的創辦人王寧憑藉Labubu系列公仔的熱銷,6月宣布成立電影工作室,計劃推出《LABUBU與朋友們》動畫劇集。
分析泡泡瑪特與Labubu的爆紅故事,可從宏觀的總體經濟與微觀的企業經營面獲得啟發。首先,泡泡瑪特的營運模式主要就是作為火種的自有IP加上點火器的「盲盒」銷售模式。早在營運初期的2014年代理並熱銷的日本Sonny Angel公仔,就是以盲盒形式出售,占了當時三分之一的營收,盲盒包裝內容物在打開之前都是個謎,其概念起源於日本的「福袋」。Dreams雖在2016年終止泡泡瑪特的Sonny Angel代理權,這段經驗卻也使王寧發現這種營運銷售模式的威力,使其將業務重心聚焦於潮玩IP開發授權與盲盒,並從香港設計師王信明創作的MOLLY娃娃開始,到同樣出身香港的設計師龍家昇開發出來的Labubu與「The Monsters」精靈系列大放異彩。
透過對其發展的觀察,可發現泡泡瑪特商品包含Labubu公仔的幾個勝利元素關鍵字,包含盲盒帶來的不確定性、變動獎勵機制、商品稀缺性,再透過各種社群媒體的擴散宣傳,讓持有這種特殊商品的優越感成為一種「社交貨幣」,引發產品愛好者對這種商品的持續回頭購買慾望。(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全文請見第189期《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