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峰會的一「裂」知秋

金磚峰會意外生變,凸顯中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多邊合作正面臨內外挑戰。
甫於7月舉行的金磚峰會,原本是中國對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重塑全球貨幣治理秩序的關鍵平台,卻因習近平罕見缺席而蒙上陰影,透露出這一場原本力圖整合開發中國家的多邊合作,正面臨著內外挑戰交織的裂痕。
自習近平上任以來,金磚組織成為中國對外多邊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與聚焦區域安全的「上合會」及以基礎建設與經貿合作為核心的「一帶一路」相比,金磚峰會更具制度金融意涵,試圖打造一個挑戰美元主導地位的南方國家金融網絡。在此脈絡下,中國積極推動「金磚之橋」計畫,透過擴大貨幣清算使用、建立本幣結算機制,來逐步削弱美元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霸權地位。
2024年的金磚峰會上,中方高調宣布金磚擴大計畫,吸引逾40國表示興趣,最終納入5國作為新成員。然而沒想到,2025年中國外交部在金磚峰會前10日宣布由國務院總理李強代表出席,此為習掌權以來首次缺席金磚峰會,引發各界高度揣測。對於此一突變,坊間雖有許多關於習的健康或權力變化的臆測,然從會後結果觀察,更可能的原因在於,中國面對金磚內部政治分歧與外部地緣挑戰之雙重壓力,習決定選擇低調退場,以避免公開衝突與合作破局。
最直接的衝擊便是來自川普的對等關稅。川普自2025年1月就已揚言告誡金磚國家勿進行去美元化的工作,否則會受到關稅制裁,這讓2025年4月先行召開的金磚外長峰會出現意見分歧。由於各國對美有不同的依存關係,在烏俄與以色列問題上亦有各自立場,即便最後主席國(巴西)聲明針對「全球經濟碎片化和多邊主義弱化的前景」表達嚴重關切,但最後並未有共同聯合聲明,可見多數金磚成員對於與美國的雙邊關係是謹慎的。此外,「金磚之橋」工作也靜悄悄地未見合作聲明,以上種種因素顯示7月峰會已失去重要的政治意義。
其次,2025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喀什米爾地區的短暫軍事衝突,中國在軍事武裝上支持巴國甚深,印度多次向中國提出抗議,並且在6月的上合組織部長會議還刻意要求共同譴責巴,卻遭中國拒絕;此外,中國將在雅魯藏布江上游興建水壩,印度一再抗議未果。印度早在2024年「金磚之橋」的合作備忘錄上,即表達對人民幣的疑慮,在2024年上合組織對「一帶一路」支持聲明中,印度堅持拒絕署名。種種情況顯示,習的缺席,除了可以避免無法獲得聯合聲明的窘境,亦可避免與印度總理莫迪會面的針鋒相對。事實證明習的安排是對的,因為莫迪在這次峰會演講時指出,成員國除了在關鍵礦產和技術加強合作外,也必須確保任何國家都不能將這些資源用於自身利益或作為武器,這似乎劍指中國對印度的各種經濟脅迫措施。
對中國而言,近年一帶一路政策也遇到了許多挑戰,除了中國自身經濟狀況已不若當初,許多合作國家的財政也遇到瓶頸。首先就是會員國的質疑,義大利、愛沙尼亞、菲律賓、巴拿馬近兩年已相繼退出一帶一路合作;塞爾維亞2024年火車站屋頂坍塌事件,演變成數十萬人抗議活動至今未停,掌權14年的親中總統武契奇恐面臨下台命運;多數非洲國家如同斯里蘭卡,深陷債務問題並多次聲明要求中方放棄或延長債務,造成雙方不睦;而2024年底甫加入的巴西,則希望中巴用「曖昧」的方式合作,不願得罪美方。(作者曾任行政院經貿事務幕僚)全文請見第189期《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