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極端氣候 引入氣候弱勢保險

風災豪雨揭偏鄉「氣候弱勢」,建議引進創新財務工具打造韌性支援。
長久以來國人對於颱風的印象,大多數是從東部一帶侵台,只有極少數會直接登陸西南部,而從西南部登陸的颱風卻皆路徑詭譎,帶來嚴重的損害,例如70年代的賽洛瑪、80年代的韋恩等。2024年的山陀兒直擊高雄、屏東,2025年的丹娜絲重創台南、嘉義,甚至像竹節草雖未登台,死而復生後還引入低壓帶中的強勁西南氣流,帶來連日驚人豪雨。
沿西南部北上的颱風,結構不僅未遭中央山脈破壞,更因為迎風面緣故而挾帶致災性雨量,狂風暴雨襲來釀成巨災。諸如此類的颱風或降雨,過往也許數十年一遇,如今似乎受氣候變遷影響,接二連三地出現。台灣西半部人口稠密、產業聚集,本就容易導致災害集中,今年風災侵襲地區又多為高齡長輩獨居的偏鄉城鎮,更凸顯背後隱藏的「氣候弱勢」問題。
氣候弱勢指的是什麼群體?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定義,是指容易遭受極端天氣影響,且缺乏因應與調適能力的群體。過往提及氣候弱勢這個名詞,大多會聯想到所謂的「小型島嶼開發中國家」(SIDS),如帛琉、吐瓦魯、馬紹爾群島等坐落於太平洋的國家,常被視為受氣候變遷衝擊而需要特別援助之對象。針對該些氣候風險高脆弱性國家提供必要的資金,以協助提高其自身的調適能力,已是全球永續領域目前高度關切之課題。
為此,全球各國近年來嘗試以多邊或雙邊氣候財務機制,期望促成更深層合作,從而強化氣候弱勢的風險應對韌性。前者多邊機制,係指由多個國家捐助資金,再指定多邊機構,像是國際組織或跨國金融機構監督,妥善地進行資金管理與分配。例如聯合國底下的綠色氣候基金、全球環境基金或氣候調適基金,或世界銀行的氣候融資(World Bank Climate Finance)等,都是行之有年且運作相對成熟的案例。
至於後者雙邊機制,則是由一捐助國向另一個受援助國家逕行提供資金,管理制度由兩國自行商議,通常係基於雙方的政治或經濟關係而定。美國可說是此機制的重要參與者,儘管美國向來對國際氣候合作參與興趣不高,但仍透過雙邊機制因應氣候變遷議題,比如美歐氣候變遷夥伴關係(U.S.-EU Climate Change Partnership)、美印氣候與清潔能源合作(U.S.-India Climate and Clean Energy Partnership)。
其實多年來美國態度曾歷經多次峰迴路轉,從小布希對《京都議定書》有所保留,到歐巴馬任內轉向加強跟各國氣候對話,拜登更在2021年1月上任後重新加入《巴黎協定》,只不過川普又於2025年1月20日簽署行政命令,正式宣布美國二次退出《巴黎協定》。川普的想法固然可以理解,其堅持以美國人民利益為優先,反對把納稅人的錢用於援助其他國家,而是必須保留在滿足本國利益需求;且在《巴黎協定》框架下所達成的環境保護協議,可能反倒負面牽制美國經濟發展。這也是為何從川普重返白宮後,全球永續圈就一直籠罩著低氣壓,原因之一就是美國退出氣候財務援助行列。(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全文請見第189期《台灣銀行家》;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