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7李文輝╱綜合報導

美將祭新規 限陸無人機進口

貿易談判進展緩 北京幾無讓步

image
華府與北京在5月日內瓦會晤後,宣布短期關稅休兵並維持溝通機制,但後續談判進展緩慢,北京幾乎無實質讓步。圖為2025年7月,中美經貿團隊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中美經貿會談。(新華社)

 美國商務部正準備發布新規,擬以國安為由,限制來自中國大陸的無人機與中重型「聯網」車輛進口。此外,美中經貿互動再現拉鋸。華府與北京在5月日內瓦會晤後,雖宣布短期關稅休兵並維持溝通機制,但後續談判進展緩慢,北京幾乎無實質讓步。

 綜合路透、政客新聞網(Politico)等外電報導,依美國商務部公布預告內容,規範最快本月提出,鎖定無人機及重量逾一萬磅、搭載關鍵資通訊技術(ICT)的中重型車輛(含車載電腦、通訊與控制系統、軟體與數據儲存等),並適用於來自中國等「外國對手」的產品。此舉被視為美方在已加強管制中國汽車與卡車之後的延伸,將可能進一步改變美國商用無人機與車輛供應版圖。

 產業面上,中國製無人機長年在美市占居高,僅大疆(DJI)即占過半銷量,若規則落地,政府與企業採購、關鍵基礎設施巡檢、新聞與救災等應用的供應選項都將被重新洗牌。中國輿論則批評華府再度以「國安」之名設置新貿易壁壘。

 新規也銜接今年1月完成的先前規範:美國商務部當時已定案,將於2026年底前實質阻絕幾乎所有來自中國與俄羅斯的「連網汽車」進入美國市場;如今範圍擴大到更重型的連網車輛與無人機,形成「整車-重車-空載平台」的三軸布局。

 此外,據《華爾街日報》等外電報導,北京在包括關稅、出口管制與芬太尼前體化學品責任等關鍵議題上,幾乎未提出實質讓步;近期訪華府的中方官員,僅與中層官員會面,重申既有立場,美方對「實質成果」仍持保留。知情人士透露,雙邊已將「暫時關稅停火」延長至11月,但突破性進展仍難期待。

 綜觀美國對中國風險管控,由「採購禁令」走向「進口端口徑」,並以ICT安全作為統一架構,對無人機與重型聯網車供應鏈、軟硬體模組與數據流動施加更嚴格審查;中國則以「保持對話、避免單方承諾」策略,拖住談判節奏。若新規如期落地,除將推高替代供應成本、壓縮中國企業在美市場,也可能成為華府談判槓桿,疊加既有關稅與出口管制,持續重塑美中貿易-科技關係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