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朱熹世界 武夷山書院茶香訪後人
-173935.jpg)
走出高鐵武夷山北站,空氣裡瀰漫著一股清新草木香,隨風而來的,竟是淡淡茶氣。車行至市區,兩側茶莊林立,茶香更濃。這裡是福建南平,古稱「閩北」,自先秦閩越國起便人文薈萃,山水靜謐,孕育出舉世聞名的武夷岩茶與建盞文化。而更為這片土地注入靈魂的,是南宋理學大師朱熹。
朱熹一生致力於講學與修身,足跡遍布南平,留下三座意義深遠的書院─寒泉精舍、五夫紫陽樓與考亭書院。每一處,都是理學精神的根脈所在。
記者來到位於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上的寒泉精舍。這是朱熹為母守孝時所建的首座書院,依山傍水而立,靜謐如詩。正是在這裡,他奠定理學思想的基礎,撰成《資治通鑑綱目》、《近思錄》、《論語集註》、《孟子集註》等重要著作。泉聲潺潺,仿佛仍在低語那句「格物致知」的初心。
朱熹長居之地在五夫鎮。朱子14歲喪父,受父親摯友劉子羽收留於此,並在潭溪之畔建起五開間屋舍。這裡群山環抱、溪水環流,朱熹在此「琴書五十載」,成就一代儒宗。如今的「紫陽樓」已於2017年重建,鎮中仍保存著30多處理學遺跡:講學立說的興賢書院、救荒濟貧的朱子社倉、節孝坊與古祠堂,條條石巷彷彿仍迴響著朱子的講學聲。
2016年,五夫鎮文公山下矗立起全中國最大的朱熹雕像,高23.66公尺,象徵他71歲的生命歷程。雕像中朱子神情溫和,左手持卷、右手撫心,仿佛正對訪客講述「正心誠意」的道理。
朱熹晚年定居建陽考亭書院。這是他創辦的最後一所書院,講學八載,桃李滿天下,奠定理學史上「考亭學派」的地位。書院原建於麻陽溪畔,後因發電站蓄水而遷至玉尺山下。現今的石牌坊高10公尺,雄偉莊嚴,上刻「考亭書院」四字,相傳為宋理宗御筆。
記者在武夷山下巧遇朱熹第32代後人朱建才。他經營「石上英岩茶廠」,同時也是朱子文化的推廣者。茶廠內書法典籍琳瑯滿目,皆與先祖有關。泡茶間,他笑說:「我們泡茶講究靜氣,這與朱子講學的心法其實相通。」
當茶香裊裊、理氣交融,一行人頓覺時空錯置。朱熹的理學精神,早已滲入這片山水與人心之中。從寒泉到考亭,從紫陽樓到茶廠,八百年流轉不息的,不只是朱子的學問,更是中華文化那股靜水深流的力量。(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