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爺如何管山頭爺們
即將走馬上任的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在首度公開演講中表示:台大師資老化情形嚴重,50歲以上的教師有近1100人,初估台大未來將會有1/3的老師集中退休。若挹注新血時搶不到一流人才,「到時進台大的將會是二流、甚至更差的師資。」然而,「挹注新血」的人事權並不在校長手裡。在台大既有的權力結構下,管校長要如何保證各院系在「汰換新血」時,都能進用「一流人才」?
日前東吳大學前校長劉源俊公開表示,建校90年的台大,內部組織龐雜,「山頭」太多,光研究中心就有幾十個,各單位疊床架屋,造成資源浪費。劉教授是台灣教壇老將,他一語道破台灣大學多年的沉痾所在。
從1994教改以來,台大跟中央研究院一樣,在所謂「自由派」的主導之下,設立了許許多多的研究中心。由於教育部和國科會一向不知如何合理評估教授的研究成果,許多研究中心的主持人便利用他所掌管的貴重儀器,一方面訓練研究生作「輕、薄、短、小」的「跟屁式」論文,一方面拉幫結派,到處掛名,營造出一方「學霸」的氣勢。上行下效的結果,就形成當前台灣大小學閥林立,「有山頭而無學派」的怪異現象。
管中閔表示:他希望台大能發生「由下而上的變革」。這話說得不錯,問題是:把持「山頭」的大小學閥,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除了「拉幫結派」之外,最具特色的行事風格就是「近親繁殖」,專事培養能夠幫他製造論文的「幫派式」扈從。如果「管爺」連台大內部各「山頭」的位置和結構都看不清楚,他如何可能期盼他們發動「由下而上的變革」?「一流人才」又如何進得了台大?
因此管校長的當務之急,就是要能夠分辨「山頭」和「學派」的不同。這工作其實不難。任何一篇學術論文都有所謂的「半衰期」。在大數據如此發達的今天,學術網站Research Gate對於每一位學者在國際期刊上的論文,都有十分精確的統計分析。真正有價值的論文必然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有些「山頭」掛名發表的論文數量看起來雖然十分嚇人,其論文的引用率卻是長期「欲振乏力」。管校長首先必須要能判斷:台大內部到底有哪些「研究中心」是外強中乾,專門在製造「垃圾論文」?
管中閔表示,根據台大105年資料顯示,扣除教育部補助和學雜費收入,台大經費基本開支缺口約3億元。在我看來,這樣的資金缺口正是整頓各研究中心的最佳良機。如果「管爺」不懂得如何藉這個資金缺口的機會,清理山頭,整飭學風,他要如何管住這些「山頭」的「爺們」?台大校友和社會各界憑什麼要捐錢給台大?他又如何可能「開創新局」?(作者為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