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 台灣不必選邊站
名家專論
中美貿易摩擦呈現升溫的現象。先是美國公布301調查結果建議加徵25%關稅的清單,中國也立即以等值的關稅回敬。未料傳出美國考慮再加碼1000億美元,甚至傳出美國國安顧問波頓可能於6月訪台,可見為了逼迫中國就範,美國不惜多管齊下碰觸大陸的底線。大陸方面對美方聲明表示將「聽其言觀其行」,若美方堅持違反多邊貿易規則,甚至是拿台灣當作試探籌碼,中方將不計代價奉陪到底。世界兩強碰撞的震波立刻擴散至全球金融市場。
其實中、美過去已有多次貿易摩擦,只是這次雙方的基調都變了。川普從曾擁有龐大勞工的鋼鋁產業的反傾銷著手,延伸至中國的經濟侵略,再強調中國在高科技方面的剽竊行為危害美國企業利益,並且號召歐、日等國一起加入制裁中國的行列。大陸方面則認為縮減貿易逆差只是個藉口,美國顯然只是藉著貿易戰遏制中國經濟轉型與發展。許多大陸學者則認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緊迫性空前強化,擔心新冷戰時代即將再次來臨。
中美雙方都分別訴求了更激進的民粹聲音。危機是強人所需要的外部環境,透過外部危機,可以進一步鞏固他們所需要的支援。事實上,從後續的發展來看,雙方強人也都各取所需地拿到他們所要的。川普在近日創下了近來民調的高峰,大陸網民則是群情激憤,呼喊著「讓中國屈服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第一拳就該讓對方知道痛的才是博弈」云云。
此次美國對貿易順差並不顯著的中國高科技領域進行徵稅,主要是聚焦在301調查報告中的4項問題:強制性的技術轉移、歧視性的許可要求、海外併購和非法商業駭客行為。再加上數月前,美國和歐盟均在WTO以中國國有經濟在經濟活動中廣泛存在的補貼行為為由,正式反對中國在入關15年後自動取得「市場經濟地位」。可見美國真正目標在於壓制中國國家資本主義下的政府產業政策行為。
持平而論,雖然川普政府單邊對中國進行關稅打擊,違反多邊貿易架構,但中國國家資本主義下政府所主導的產業政策的確存在諸多的補貼行為,當然許多後進的經濟體,包括台灣,對重點行業的扶助與補貼其實也屢見不鮮,但中國已經成為大到不容被容忍的對手。
其次,中國多次藉著「市場換技術」的策略以取得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這也是必須承認的事實。
事實上,歐盟與日本均已向WTO遞出文件,表示願意加入美國政府因控訴中國歧視性科技授權規定而啟動的貿易爭端磋商,加上日前美、歐聯手反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可見外部形勢的確嚴峻。
因此,全球化局部受挫的背景下,面對此次的中美貿易摩擦,中國其實不需過度反應,應該有理有據地採取一些必要的反制措施即可,且應該順勢全面深化改革,推動中國大陸作為全球化旗手的角色;也該對國有經濟進行大規模的改革,去槓桿,去補貼行為,扭轉逆勢發展的「國進民退」現象,反可給大陸民營經濟強大的發展助力。
須知過去大陸經濟脫胎換骨的契機,也經常是在外來壓力之下順勢進行的改革,特別是1990年代人民幣的大幅升值,與2001年中國加入WTO,剛開始海內外也都是一片看衰之聲。當時的李登輝總統還親上火線,兩次大膽預言大陸的社會體制問題將因此引爆至完全崩潰。但大陸多次藉著外部壓力深化改革,成為自由貿易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崛起成為世界第2大經濟體。
台灣面對中美兩強的直接衝突,台灣唯一的選擇就是站在制度與規則的一邊。台灣不能讚許、甚至是支持兼鼓勵,只因為打擊的對象是中國,就以為是鴻鵠將至,鴻運當頭。須知:台灣高度依賴國際經貿體系,一旦單邊破壞多邊貿易體系成為常態,台灣也可能成為美國、甚至是中國大陸未來的打擊對象;政府更應該清楚地知道:中國前十大出口企業裡面有7家台商,百大出口企業裡面有29家台商,台灣與大陸的產業供應鏈早已高度融合。美國指著的中國,其實是包含大陸與台灣。
(作者為印尼泗水理工大學ITS訪問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