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8  陳雄文

八二三炮戰世代軍人的正義?

 行政院院會上周通過《陸海空軍軍官士官服役條例》修正草案,也就是軍人年金改革法案,以配合公教年改在7月1日起同時上路。以目前執政黨在立法院的絕對優勢,軍人年改要走完最後一哩路唾手可得。然而,這會為紛擾的年改畫下休止符,還是新挑戰的開始?從行政院的軍人年改版本來看,恐怕沒那麼樂觀。

 首先,賴清德院長強調,此次修法原則除了「長留久用」,並「兼顧與公教人員衡平」。問題是,不論是從起支俸率、所得替代率、最低保障金額(樓地板),和18%優惠存款利率的調降等來看,軍人年改皆明顯優於公教年改,而非「與公教人員衡平」。

 基於軍人工作的特性,政府給予一定的退休金補償無可厚非,但對於危勞行業的警消人員,值勤同樣有較高的風險,且退撫年資也往往受限於體力及年齡而無法「長留久用」,為何政府不能比照軍人提高起支俸率、最低保障金額,以照顧警消人員?

 再者,此次軍人年改雖看似條件較公教年改優渥,但魔鬼藏在細節裡,對照退撫會所提供的懶人包可發現,受改革波及的對象其實僅限於年資橫跨退撫新舊制者。也就是說,民國86年退撫新制實施後入伍的世代不僅不受影響,反而受惠於此次改革增加了15%的月退撫所得替代率,起支俸率由現行的40%提高至55%。

 如此世代不公的改革,除了無視於早年軍公教薪資較低,舊有恩給制有如延遲給付、遞延薪資外,更抹煞了早年軍人保家衛國的貢獻。即便不談八二三炮戰,光從退出聯合國到台灣海峽飛彈危機,如果沒有這些擁有舊制年資的軍人在前線枕戈待旦,台灣如何能在風雨飄搖中創造1980年代的台灣奇蹟?這樣的年改方案對於這群退伍老兵公平嗎?

 此外,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曾宣稱,公教改革之後約可維持一個世代,也就是基金在未來30年可收支平衡。如以年資30年的公教人員為例,日後所得替代率將逐年下降至52.5%,但對照一個年資30年的上校,改革後的退撫所得替代率卻從目前的60%增加至75%,再加上募兵成效不如預期,基金收入勢必短缺,如此高的財務槓桿操作,政府要如何維持軍人退撫基金未來30年收支平衡?

 目前政府除承諾將改革所節省的經費全數挹注軍人退撫基金外,僅表示將分10年、每年撥補100億元、共1000億元給退撫基金,但10年之後呢?會不會屆時的政府又背信毀諾?與其盲目相信現在的政府,還不如要求政府明確提出治本之道,因為如果沒有穩定的財源,再高的所得替代率恐怕都只是空頭支票。

  (作者為前勞動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