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6潘華生

北台灣四百年前錯失的自貿區

名家專論

幾天前,在基隆的和平島上發掘出了新的考古遺址。這見證了過去北台灣的那一隅曾經在世界貿易往來史上扮演過特殊的角色。市長林右昌還說「今天是基隆歷史上,令人興奮與感動的時刻」。事實上和平島曾在大航海時代被西班牙人占領,並建立聖薩爾瓦多城。西班牙之所以設立北台灣的貿易據點的目的,其實與近日熱門的「自貿區」與「美中貿易」議題有關。

1567年明朝隆慶皇帝即位,實施了明朝版的「改革開放」的政策。明朝調整了對外貿易政策,在過去閉關自守的國界開一扇門,允許民間私人透過漳州的月港對外進行國際貿易,史稱 「隆慶開關」。

儘管「隆慶開關」只是一次有限度的改革開放,但沿海的海外貿易迅速勃興,官方獨占的貿易逐步讓位於更具活力的民間貿易,使得中國東南沿海進入了迅猛發展的新時期。「隆慶開關」之後,明朝的對外貿易占到全球的2/3,當時全球的白銀總量的1/3流入中國,使明朝逐漸融入正要成形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也與今日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透過對外貿易與外來投資融入世界經貿體系,並在其中累積巨額的貿易順差的過程非常類似。

當時占有中南美洲以及呂宋島的西班牙殖民帝國,為了與中國進行貿易,建立了著名的西班牙太平洋航線。西班牙船隻運載來自美洲的白銀,經過關島等中轉,最後抵達呂宋島。而來自東亞大陸的明朝商人,則出洋抵達馬尼拉進行商品與白銀的貿易。此時,西班牙的馬尼拉以及葡萄牙的澳門成了東亞的貿易的重要樞紐。

然而,新興的荷蘭人在17世紀加入東亞的貿易競爭,希望能比照葡萄牙的澳門模式借地通商,但均被明廷拒絕。為奪取東亞貿易航線的據點,好戰的荷蘭人先後5次入侵葡屬澳門,再轉攻澎湖,都被擊敗,只能退而求其次登陸台南,建立熱蘭遮城。

荷蘭人在東亞立足之後,通過定期封鎖澳門和馬尼拉兩港,攻擊西、葡商船,試圖壟斷同明朝的國際貿易。較小的葡萄牙無力維持他的東亞航線而首先沒落。荷蘭人再利用西班牙在歐陸征戰的寶貴的空窗期,將西班牙勢力困居呂宋島,有效切斷了西屬呂宋島與中國的貿易。此時,西屬馬尼拉當局必須想辦法開闢新的前進基地,否則快就會步上葡萄牙的後塵,被荷蘭擠出東亞貿易圈。美中貿易一旦斷鏈,將會波及菲律賓到西屬太平洋航線的美洲彼端。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西班牙人才決定登陸台灣北部,另建聖薩爾瓦多城據點,與荷蘭相抗衡。

這個新建立的西屬北台灣,曾經被期望有取代馬尼拉「美中貿易平台」的可能。北台灣在地理位置上離大陸更近,更靠近西屬關島、日本,也較不容易被來自南台灣的荷蘭艦隊所攔截。只要太平洋航線源源不絕地輸送美洲的白銀進入北台灣,就可以吸引來自廈門和澳門的商船抵達北台灣進行交易。如此,西屬台灣將能成為東亞主要的貿易樞紐。

歷史曾給西屬北台灣機會,但他們只幻想著過去成功的商業模式,以為壟斷地理位置更優的台灣就能成功,還對來自大陸的商人懷著疑慮:西屬北台灣始終不允許更多明朝人、呂宋人或日本人來新地盤開拓。這導致北台灣在西班牙統治的10多年時間裏都沒有實質性發展,「人進不來」,就沒有「萬商雲集」,所以「貨出不去」,就無法「發大財」。1640年後,西屬北台灣已經沒落,曾被寄予厚望的淡水聖多明各堡壘首先被裁撤,常駐的西班牙小艦隊也難以為繼,一併消失,只留下最後多為呂宋土著的300駐軍支撐著在基隆的聖薩爾瓦多城,最後被荷蘭人輕易地攆走了,西屬台灣就此畫上句點。

以史為鑑,台灣作為東亞邊緣的的島嶼,鏈接大洋兩端的美中貿易的「自貿區」作用並不僅止於今日。西屬北台灣曾經看似前途似錦,這似乎是台灣與生俱來的地理機會,但是在無法有效嫁接美中貿易之後,也很快地結束了它自己短暫的歷史生命。(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