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15杜英宗

效法開創者風範,找回創新活力

政經觀點

 前史丹佛大學校長、現任Google母公司Alphabet董事長約翰.漢尼斯(John Hennessy)去年出版了《這一生,你想留下什麼?史丹佛的10堂領導課》一書,內容深入淺出,引人入勝。特別是漢尼斯在書中敘述,因為所有人都有共同的理念,要打造全球一流的大學,同心協力,共同把史丹佛從最初排名20外的學校,一起提升到全球前5名,並多次被選為全美首屈一指的名校,娓娓道來,令人神往。

漢尼斯被稱為矽谷教父,是電腦科學家、創業家,也是教育家,曾創辦美普思MIPS科技與銳訊Atheros公司,擔任史丹佛大學校長16年間,作育英才無數,包括雅虎和Google的創辦人都是他的學生。他在卸任校長後受邀主持奈特—漢尼斯學者獎學金計畫,持續為培植未來的頂尖人才貢獻心力。

這本書透露了漢尼斯40年職業生涯淬煉經驗,及他最重視的人格特質「謙卑、勇氣、真誠、同理心、創新、團隊合作和終身學習」,多少也透露了美國高科技業領先全球、一支獨秀的原因:有優秀的學術與商業傳統、重視人才與創新,而且與時俱進,兼容並蓄,能跳脫傳統,持續開創新的格局。台灣科技業的蓬勃發展和矽谷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我觀察到張忠謀等不少台灣科技人都與史丹佛淵源深厚,他們身上也都有勇於冒險、追求卓越的特質,是台灣持續進步的重要資產,值得珍視並發揚光大。

日前半導體業大老胡定華辭世,產官學界紛紛悼念,憶起45年前台灣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的歷史,正是因為孫運璿、李國鼎等一群有遠見和使命感、公而忘私、全心投入的官員,大膽起用年輕人,發展新科技、新產業,促成台灣經濟轉型起飛,造福了一整個世代的富足與幸福,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1970年初期,台灣的人均國民所得不到400美元,為了讓經濟轉型升級,政府採納科技專家的建言,大手筆投入4年1000萬美元(相當於台幣4億元)的預算,成立工研院電子所,一路培植人才赴美學習,引進RCA的CMOS技術,成立示範工廠,並積極延攬張忠謀等海外優秀人才回台,陸續成立聯電、台積電,終於成就了台灣半導體業在全世界數一數二、舉足輕重的地位。

胡定華當年在交大任教,不過30出頭,自告奮勇加入工研院,帶著一群年輕人衝刺,堅持示範工廠不能是實驗室,一定要達到每周生產4000片的水準,不眠不休的投入,為半導體業訓練出一批基本功紮實的人才;日後自行創業、任教,也不斷鼓勵年輕人勇敢試錯,練就一身讓全球刮目相看的本事。

不少科技大老回憶,當年這些年輕科技人與李國鼎等人開會時,勇敢建言、衝撞體制,如今看來可是得罪了不少「大人」,但這些「大人」們最可貴之處,就是他們雖然沒有親身接觸過半導體,卻願意虛心接受、相信專業,在政策推動、行政作業等各方面全力支持,幫忙找地、找錢、找人,修改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營造開放自由、鼓勵創新的環境,產官學合作無間,創造了經濟奇蹟,帶來空前的繁榮。

半世紀過去,台灣人均國民所得早就突破2.5萬美元,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卻陷入成長的陷阱,不同世代、不同陣營動輒互相批評,反而失去了創新的勇氣與擔當,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以致人心浮動、焦躁不安,但以美國為首的科技產業仍欣欣向榮,各國也競相在數位化、AI、5G等各個領域持續創新,改變全世界。台美兩相對照,不禁令人憂心,台灣再不趕快覺醒、急起直追,就要遠遠被拋在後頭了。

我相信,時代變遷,漢尼斯等許許多多開創者倡導的創新、勇敢、開放價值仍然歷久彌新,也是邁向未來的重要精神指引。台灣面對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經情勢瞬息萬變,以及全球經濟高度競爭的情勢,每一個人都該想想,如何效法開創者的風範,高瞻遠矚,以創業家精神,在既有的基礎之上轉型突破,重拾創新活力,為未來世代創造更大的福祉,共同努力,再創新局!(作者為資深企業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