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8陳俊雄/台北報導

孩子吃健康 灃食促立午餐法

人人喊不好吃 食育課程仍未獲重視

image
在食育教室中用餐是育德國小小朋友最期待的時刻,小朋友們在這裡高興的打菜、享用營養5餐。(新北市育德國小提供/陳俊雄台北傳真)

《學校午餐法》已在日本、韓國等國家實施多年,但台灣卻連草案都尚未提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芳燕認為,營養午餐面臨食育課程不統一、校廚斷層、美感品味不足等問題,有待改進;立委林奕華指出,台灣城鄉差距大,唯有制定專法,才能讓孩子健康、營養的平等教育權才能獲得保障。

營養平等教育權 未獲保障

 全台各中小學營養午餐供應來源不盡相同,「不好吃」卻是學童們的共識,根據台北市餐盒食品商業同業公會2016年統計,由公會會員負責的100所台北市的公私立學校營養午餐,每天就產出10公噸的廚餘,換算下來「年產值」高達1.87億元。

 曾任台北、新北市教育局長的立委林奕華指出,營養午餐供應量大,大多只能仰賴蒸煮方式烹調,口味單調、口感不佳;團膳業者供應的營養午餐,則因大量配送之故,從煮好到學童食用,至少超過2小時,美味、色澤,甚至食安也大打折扣。

煮到上菜2小時 食安打折

 進一步觀察,學校廚房設備老舊不足、環境又溼又熱,加上人力有限,平均年齡偏高的校廚阿姨,為了要在短時間內調理出2、300人的午餐,只能費力的用鍋鏟攪拌20、30公斤的食材,即使廚藝再好,也很難精緻呈現出食材的美味,工作內容既費力又辛苦,年輕人望之卻步,人力老化斷層嚴重。

 當午餐送到教室,學童將所有飯菜一股腦裝進便當、大碗公,再囫圇吞棗的匆匆吃下肚,除了沒均衡攝取量的飲食概念,湯汁、食材拌攪混雜之下,更是體驗不出食材的原味及食物的美味。

欠缺用餐禮儀 只是吃粗飽

 此外,高達9成的孩子無法正確使用筷子,多數以湯匙用餐,既無餐桌禮儀教導及互動,也沒有用餐的情境氛圍,未能有效將午餐與教育的融合,讓台灣孩子在飲食素養上,仍遠遠落後國外一大截。

 林芳燕表示,若能從小學會好好飲食,對一輩子影響深遠,但現行營養午餐只考量「吃飽」,校廚薪資長期偏低、食育課程不統一、欠缺美感、用餐環境缺乏互動等問題,長期遭到漠視,種種因素造成營養午餐品質進步停滯,飲食教育也無法從小扎根。

 台灣營養午餐專法持續延宕,各縣市政府資源、財政狀況不同,也間接會造成學童教育權不平等;另外,營養師、校廚等專業人才,以及相關的自立廚房設備也都不足。中央應盡早訂定專法,透過法律方式強制落實保障孩子們的健康、營養,不要因為地域不同出現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