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許文貞/台北報導

追尋千年老樹 王浩一縱貫古今

image
作家王浩一追尋老樹的壯遊之旅,寫成「哲學樹之旅」。(趙雙傑攝)

 四年多前,作家王浩一踏上一段追尋老樹的壯遊之旅,走訪雲岡石窟、龍門石窟、少林寺等地尋找古樹,但他為的不只是樹,而是那些種下老樹的歷史人物。對王浩一而言,哲人們種植的古樹,有如歷史背後千絲萬縷的一縷線頭,「我拉著線頭,在歷史之河的流動中,理解原來遙遠的歷史其實離我們這麼近。即使那棵樹已經不是原本的那棵樹,我們造訪那裡,還是會感受到與古人的連結,會因此動容。」

不封不樹 引起注意

 王浩一表示,以前對於樹沒有特別的感覺,直到在台南四處走動研究古蹟,注意到大天后宮的故事,故事中明末的王爺要殉國,五個妃子決定殉夫,入殮時,王爺燒三炷香說:都亡國了,就不封不樹吧!「『不封不樹』四個字引起我的注意,查了才知道古人有種『墳前樹』的傳統。我開始研究誰過世時種了什麼樹,才發現樹不只是因為生態、地域等因素生長,背後還有其他原因。」

 於是王浩一開始收集各地老樹的資料,三年前正式退休後,就啟動他的尋樹之旅,「我會安排個五天四夜,自己一個人旅行去找樹。像是一個人坐在醉翁亭裡面喝咖啡,在那個空間裡想像歐陽修還在的時候,有如在文學的世界當中和這些哲人對談。」

 王浩一笑說,可能因為以前念數學系,思考的時候,橫向的連結比較強,他藉由樹追尋哲人的生命史,精神穿越到古代,「樹是有生命的, 那些名字已經變成課本文章的古人,我們還能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他當年種的那棵樹還存在,甚至一代傳一代,就能透過一種輕鬆的、不同的方式認識這些了不起的人。」

哲人種樹 別有寓意

 王浩一追尋老樹和哲人的足跡,走訪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神遊北魏和北宋等朝代,寫成《哲學樹之旅》(有鹿文化出版)。他在少林寺看到1500年前創寺時種的銀杏,上面還留有前人『練功』戳的洞。第一次去找白居易的墳時,他住在距離那邊不到500公尺的地方,連續兩天帶酒去墳前致敬。在滁州訪歐陽修的醉翁亭,卻是離開的當天早上才下雪,回家之後,只好把沒看到雪的遺憾都畫下來,藉由繪畫想像雪景中的醉翁亭。

 王浩一表示,看到大樹,忍不住會想擁抱,會想摸,「以前還會帶聽筒去,聽樹裡面水在流動的聲音,咕嚕咕嚕的,像是脈搏。聽過幾次,就會知道樹真的是活著的,有知覺的,所以在我的想像裡,如果擁抱樹,樹應該會高興吧?」

 哲人種樹,通常有其寓意,王浩一數年前也曾在台南東山種下一棵別名台灣黑檀的毛柿,「我曾在恆春拜訪一間老屋,老屋是主人的祖父建造的,如今當房子開始老朽,80年前祖父種在院子裡的毛柿,這時已經長大,可以當作樑柱的木材使用。我希望自己種下的樹也是有時間感的,需要慢慢等待多年才能長大,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