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8

社論/習普會 改變世界的一周?

image
中國時報社論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和毛澤東歷史性的一握,改變了冷戰的格局,歷史學家稱這次訪問是「改變世界的一周」,美國成功的「聯中制俄」,最終贏得冷戰。俄羅斯總統普丁趁出席北京冬奧開幕式之便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談,會後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一系列合作文件,北京冬奧會是另一個「改變世界的一周」嗎?

中俄關係越來越緊密

 冷戰結束後,國際進入一超多強的格局,隨著大陸國力快速崛起,美國學界開始討論「修昔底德陷阱」,認為美中爭奪世界霸權勢所難免,近年更出現「聯俄制中」的戰略考量。川普與拜登都嘗試與俄羅斯改善關係,減少美國在歐洲與中東的軍力,以集中力量在亞太對抗中國。

 但因為種種原因,美國「聯俄制中」的政策滯礙難行。尤其俄羅斯於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西方國家對其實施制裁後,中俄關係加速發展。而近年來,美國結合西方盟友對北京人權、周邊區域問題多所批評與抵制,也讓北京必須尋找有力的戰略夥伴,或至少安撫強大的鄰國以專心對付美國,促動了中俄深化合作的動機。

 美國以新疆人權名義結合十餘國對北京奧運進行外交抵制;另方面,與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上僵持不下,拒絕明確表態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且不願減少在東歐對俄羅斯的軍事壓力。中俄峰會在莫斯科和北京與西方關係惡化的背景下舉行,這給俄羅斯和中國大陸加強合作添加柴火。美國不斷強調中俄兩國為最大的國家安全威脅,對涉嫌侵犯人權的行為實施制裁,北京和莫斯科產生威脅感,美國反而成為中俄兩國親近的推手,因而形成中俄同盟的新格局。

 除了美國因素外,中俄深化合作還有地緣政治的因素,那就是所謂「背靠背」的關係。首先,中國與美國甚至歐洲諸強並沒有領土接壤,但俄國是搬不走的鄰居,兩國擁有4300公里的邊界,1969年發生珍寶島邊境衝突事件,兩國深知成為敵人是多麼危險和代價昂貴的事情。西方想要離間兩國,讓兩國反目成仇,是有一定的難度。

 第二,兩國之間還有複雜的中亞諸國地緣政治關係,北京要發展一帶一路,需要俄羅斯在中亞發揮穩定的力量,兩國在中亞合作的空間很大。從這次哈薩克斯坦動亂的快速平定,以及在聲明中反對外國勢力在兩國邊境從事「顏色革命」,都可以見到雙方互利合作的前景。

台灣身處衝突引爆點

 背靠背真正的目標,還是在各自面對的方向,對莫斯科來說是阻止北約繼續東擴,穩定戰略生存空間;對北京來說,是維持主權完整,保護近海利益,突破第一島鏈。在這次聲明中見到各取所需,普丁重申「一個中國」原則,承認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習近平也投桃報李支持莫斯科立場,反對北約擴張。

 這份聲明與兩國簽訂的諸多合作項目所展現的企圖心,不僅於勢力範圍的相互承認與支持,還表現出希望與西方國家平等參與世界政治規畫的意志。中國在俄羅斯找到了軍事和政治夥伴,俄國也得到中國在經濟與金融上的大力支援。有了這樣的夥伴互相支持的底氣,這兩個聯合國安理會大國,在聯合聲明中特別強調加強國際組織特別是聯合國的合作與協調,儘管這種強調一直是莫斯科和中國的傳統,但最近越來越強烈的表態。

 冷戰剛結束,西方承諾給予俄羅斯在西方國際體系中擁有一定的地位,一度邀請俄國加入七大工業國組織(G7)成為第8名成員,但是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中被剔除,從此俄羅斯不再相信西方的承諾,開始傾向於與北京建立真正的聯盟;並且兩國都反對單極世界,希望傳統的國際多邊機構成為國際體系的基礎。

 中俄關係日趨緊密,也有西方國家表示憂慮,認為不應坐視世界兩大陸權國家走向結盟,但多數政客的反應是,這兩個國家都非民主國家,都在壓制本國人民的自由權,對西方民主自由國家構成威脅。中俄戰略合作態勢越來越清晰,世界格局是否再度兩極化,重現冷戰,會不會因無端的恐懼與盲目的自信而造成更多、更大的衝突,身處衝突引爆點的台灣更須謹慎以對,這遠比普丁重申反對台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