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庫補貼黃小玉 庶民撿芝麻
行政院日前推出「六大穩定物價措施」,從食品到能源等重要民生用品,都納入需要穩定的物價行列;其志雖然可嘉,但這些看似讓庶民受惠的穩定物價措施,不但將造成國庫嚴重虧損,庶民受惠有限,真正得到好處的反而是相對所得較高者。
凍漲能源價 錯誤操作法
行政院推出的六大穩定物價措施包括:免徵進口黃豆、小麥、玉米等營業稅,以緩和食材漲價壓力,奶油與烘焙用奶粉進口關稅減半,再度調降汽柴油貨物稅,同時凍漲天然氣與液化石油氣價格,延長水泥貨物稅減半,研擬蛋價平穩措施等。以類別來看,可以說政策重點主要擺在壓制住食品與能源價格上。
在穩定物價措施推出後,因每公升汽油的貨物稅調降1元、柴油降0.5元,中油立即宣布汽油降價1.1元、柴油降0.5元,天然氣價格則持續凍漲。看起來政策是有其效果且立竿見影。但實際政策成本高昂,效果低落,庶民受惠程度遠不如企業與富人,原本就已落入「不平衡」的社會,高低所得族群間的差距更形惡化。
政府對能源採取凍漲(天然氣),或是緩漲與減貨物稅(油品)政策,是一個成本非常高昂的政策。中油去年為配合天然氣凍漲政策,天然氣虧損749億元,吃光其他項目的盈餘後,全年虧損434億元。如果今年國際天然氣價格維持高檔,甚至再走高,中油可能要為天然氣凍漲吞下千億以上的虧損。
中油是國營事業,如有盈餘是繳交國庫、全民共享,如有虧損,同樣等於是全民承受,所謂「由中油吸收虧損」只是障眼法,其實都是納稅人、國庫在負擔。但庶民能由這個耗費千億元的政策中得到的益處,卻是微乎其微;因為,能源使用量基本上是:富人用量高於低收入者、企業或商家用量多於個別家庭、大企業用量也會較小企業高。用白話文講,這是一個低所得者補貼高所得者的政策。
再從整體物價面著眼,政府押注鉅額的資源在能源凍漲、緩漲上,以求得「穩定物價」,也不再是正確的作法。大部分人對上世紀70年代的能源危機,因油價大漲造成物價暴漲,1年內消費者物價就上漲了47%的慘痛經歷餘悸猶存,能源價格成為穩定整體物價的「定海神針」。
但實際上半世紀以來,因經濟與產業結構的變化、能源效率與技術的提升,能源價格對整體物價的影響早已下降,近30年全球經歷過至少3次油價大漲風波,但實際物價上漲幅度從1%到5%不等,遠遠低於過往。如果以官方預測來看,今年預估全年通膨約1.59%,仍屬溫和可接受,政府耗費上千億補貼能源,成本高、效益低、受惠最多者反而是富人與企業;庶民也許「撿到芝麻」,但整體而言,原本就因疫情導致的社會不平衡更因此惡化了。
物價已翻漲 措施晚出台
當然,我們並不是要政府對通膨問題毫無作為、甚至視若無睹;先前的社論中,我們就曾指出,在去年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下,其實不同產業與不同族群間,存在著高度的不平衡與差距,同時也提醒通膨會對弱勢者造成另一波傷害。因此我們支持政府要有所作為,但必須要讓庶民真正受惠、不會引發後遺症,當然,成本效益更該考量。
政府投入龐大資源讓能源「凍漲、緩漲」是錯誤的作法,成本過高效益低、受惠最多者非一般庶民,在能源價格看漲的情況下,不是成本越來越高昂,就是政策無以為繼。政府不該採一律凍漲的方式,真要做就該有針對性地推動:例如可考慮對大眾運輸或是小商家餐飲店的適度支持。
至於進口食材黃豆、小麥、玉米等的免徵營業稅,鑑於「民以食為天」、食物支出占低所得者的支出比例亦高,且成本遠低於能源補貼,因此可接受;但在此也必須指出,這個措施是來得太晚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餐飲業不論是夜市小攤商或是高大上的餐飲企業集團,差不多都已漲過一輪了。
我們必須提醒政府,這波通膨是否能如樂觀者的預測在今年內就緩和,仍在未知之數。去年12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到7%,外界多認為「已是頂峰」,但1月卻再漲到7.5%,通膨走高之勢未歇。通膨高必然會引發民怨,官員很容易就陷入要「凍漲、補貼」,希望至少暫時壓制住物價的思維中。但在所謂的「穩物價」政策出爐前,也請多想想,這些耗費鉅額國庫錢所做的補貼,到底誰受惠最多?有沒有更聰明、成本較低且只讓一般庶民受惠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