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國藥國用
輿情瞭望
因應國際區域衝突不斷,近年各國開始強化短鍊供應安全,處於地緣政治的台灣應由健保核價與調價的政策引導,穩定醫療必要藥品供應以避免缺藥,同時鼓勵使用國產原料藥,在台製造,國藥國用。
根據健保署統計,2023年健保申請的藥費逾2400億元,依中華民國製藥發展協會於2022年估算,其中學名藥規模約850億元,而國產學名藥的占比僅54%、約459億元,另外接近一半比重來自進口學名藥。
台灣明年就要進入超高齡社會,用藥需求勢必提高,依健保藥費比例來看,國產學名藥費僅占健保藥費近2成,顯然大多依賴進口,台灣在新冠疫情期間飽嚐缺藥之苦,不僅是疫情,若發生國際區域衝突,藥品供應鏈一旦中斷,屆時不只是民眾健康問題,更是國安問題。
世界先進國家為了強化藥品供應韌性,除了積極引進新藥,同時也鼓勵學名藥使用及在地化生產,以維持國家醫療與藥品供應長久穩定,避免過度依賴進口或一次性耗盡健保資源,值得台灣借鏡。
健保署在今年推出藥價改革政策,包括製藥公會、製藥發展協會、學名藥協會日前聯合聲明指出,希望從健保核價與調價的政策引導,穩定醫療必要藥品供應以避免缺藥。
健保署同時應鼓勵使用國產原料藥及在台製造、鼓勵在台臨床的數據支持、P4學名藥等藥價加成措施,不僅鼓勵國產學名藥、生物相似藥及國產新藥,同時期盼原廠藥也能在台製造或委託在台生產,與歐盟、美國一樣,以鼓勵在地生產來強化藥品供應安全。
國產製藥及原料藥已經達到PIC/S GMP標準,若能鼓勵國藥國用,就能避免國際局勢帶來的斷藥問題,提高整體醫療體系的韌性。
不僅如此,政府透過健保藥品政策改革方案,強化對本土藥廠的鼓勵,應可進一步推動本土製藥產業更優質的發展。(作者為國民黨醫療委員會主委、前彰化醫師公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