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求同存異 自有中華民國空間
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就任以來,持續釋出期盼兩岸和平、對話之基調,但在政治問題上據理力爭,多次反駁或質疑陸方有關九二共識的表態。值得一提的是,大陸國台辦對吳豊山的回應,並非採取針對傳統民進黨政治人物的「批判式」語言,而是採取「擺史實、講道理」的說服態度。雙方隔空交鋒,有辯論卻無指責,這種氛圍來之不易,但若錯過契機,也會稍縱即逝。
九二共識 戰略模糊產物
仔細盤整國台辦與吳豊山的論述,其實是「各說各話」,每一方都有道理,每一方都不能說錯,爭論焦點還是老問題。吳豊山質疑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的位置」,國台辦則洋洋灑灑論證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留下關鍵一句話「雙方暫時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政治涵義的分歧」,暗示「中華民國的位置」就藏在「分歧」裡面,並未否認台方的中華民國立場。吳豊山重提1992年兩岸協商歷史,稱「自1992年後,這些爭議與分歧,從未再有任何協商」,也是實話,否則兩岸政治分歧就不可能困擾到今天。
從國台辦與吳豊山的談話看出,雙方都認同「求同存異」的精神,也都認為兩岸應該以此為基礎恢復對話,但分歧在於雙方對「同」與「異」的關係各執一詞。
國台辦認為,雙方對於一中涵義的認知不同,也就是「中華民國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問題屬於「小異」,只要求一中之「大同」,就能求同存異。反過來,海基會認為,陸方能否正視中華民國的問題,事關台澎金馬2300萬人民之安全與尊嚴,屬於「大異」,若無法處理這問題,就難以「求同」,台方在兩岸協商中就缺乏安全感。
其實這個問題,早在32年前就浮現。1992年香港會談時,海基會的表述方案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會的表述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可見,雙方在「但書」的表述上各有側重,我方側重「異」、陸方側重「同」,九二共識主要是「求同」,至於如何「存異」,雙方模糊帶過。
九二共識原是戰略模糊的產物,大陸領導人習近平2019年涉台談話中,首度表示九二共識的要義是「一個中國、共謀統一」,雖然上述措辭同時出現在1992年兩岸兩會函電往來之中,但確實令九二共識的意義轉向戰略清晰。不過,習近平在今年4月會見馬英九時,又提出「九二共識的核心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的認知」,國台辦近日回應吳豊山時,也重申了這段話,說明陸方的九二共識論述又再度調回戰略模糊。
與時俱進 提新兩岸論述
如果基於1992年兩岸會談「求同存異、各自表述」的精神,去詮釋習近平「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有共同認知」這句話,民進黨政府或海基會完全可以在維持中華民國存在空間的前提下,向對岸提出表述方案。例如,「兩岸同屬中華民國」、「大陸地區是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這些表述不僅完全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也符合兩岸關係的歷史和事實,更沒有包含九二共識、一個中國等令民進黨感覺尷尬的字眼,但均不同程度體現了兩岸共識的核心涵義。
民進黨屢屢以「九二共識是32年前產物」來否定其價值,呼籲對岸跳出歷史框架,但民進黨念茲在茲的《台灣前途決議文》,難道不也是25年前的產物嗎?現在兩岸時空環境、實力對比,又怎可以和1999年相提並論呢?若民進黨可以跳出四分之一世紀前的思維框架,真正像賴清德總統提出「中華民國論述」那樣,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提出新版兩岸論述,陸方也應不再糾結於字眼,以開放心態坐下來談,恢復兩岸大交流。
作為賴總統從民進黨體系之外,親自延攬的海基會董事長,吳豊山德高望重,若能調和鼎鼐,以高度政治智慧處理兩岸分歧、與時俱進提出新版兩岸論述,再令陸方同步釋出善意、尊重我方立場,實現相向而行,兩岸春暖花開應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