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0林周義/台北報導

今天會不會又失眠? 醫授3招擺脫睡眠焦慮症

不過度依賴藥物 搭配認知行為治療 避免不良習慣

image
好的睡眠不僅有助於養顏美容、控制體重、增強認知能力,還能幫助身體排除毒素,維持最佳狀態。(林周義攝)

36歲工程師陳先生,最近因工作壓力開始失眠。每天睡前,腦袋裡都在想工作,漸漸地,每到下班時間,他就開始擔心晚上是否睡得著,躺在床上時,也會一直起來看時鐘,計算自己躺了多久還沒睡,原來他不是單純失眠,而是患上了「睡眠焦慮症」,因對失眠產生恐懼,導致入睡更難,出現惡性循環。

 睡眠是維持健康的基礎,影響著人體的生理與心理狀態。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良好的睡眠不僅有助於養顏美容、控制體重、增強認知能力,還能幫助身體排除毒素,維持最佳狀態,但精神健康基金會2024年調查卻顯示,至少有4成的成年人受睡眠障礙所困擾。

 一些民眾睡不好,可能不是單純失眠,而是睡眠焦慮症造成。精神科醫師周伯翰指出,睡眠焦慮症是焦慮症的一種,患者往往是急性子,且有追求完美、容易緊張的個性,累積幾次失眠經驗後,會開始對「睡不著」產生恐懼,導致每晚擔心「今天會不會又睡不著?」。這種焦慮情緒讓身體高度警戒,入睡更難,進而形成惡性循環。

 周伯翰觀察,睡眠焦慮症患者因過度執著於失眠,每次睡前,都會想起過去失眠的經驗。許多人會依賴安眠藥入睡,但單靠安眠藥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還可能導致劑量越吃越高。

 楊聰財提醒,健保常見的助眠藥,多屬於三級或四級管制藥物,特別是苯二氮平類、Z型助眠藥物,短期內雖能幫助入睡,但長期使用容易成癮,且可能導致記憶力衰退,增加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有人形容,這類藥物就像「好吃的糖果」,僅能治標,不能治本,非長遠解決方案。

 周伯翰建議,除了藥物,更要搭配睡眠認知行為治療(iCBT),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改善對失眠的災難化思考,打破惡性循環。要注意的是,睡前4小時應避免劇烈運動、少攝取咖啡因、午睡不要睡太久、躺在床上不要滑手機、黃昏後盡量別睡覺、睡前2小時不抽菸、睡前避免大量進食等;若發現自己長期擔心睡不著而焦慮,甚至影響到日常,建議向專家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