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1鄭郁蓁/台北報導

穀雨節氣到 中醫透露消溼消腫祕訣

藥膳與茶飲幫助身體調理 提升免疫力

image
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林良鴻指出,首先面對大氣溼度的提升,將引動人體內在溼氣。(馬光中醫提供)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中醫師指出,此時氣溫逐步升高,溼度及溫度兩相提升,溼邪及熱邪交織作亂,原本身體若不適,尤其是腸脾胃症狀會加劇,呼吸系統問題將演變成皮膚搔癢等過敏反應,提醒及時遏止,避免病情蔓延至炎炎夏季。

 20日是穀雨,象徵告別春寒料峭的天氣。彰化馬光中醫診所醫師林良鴻指出,首先面對大氣溼度的提升,將引動人體內在溼氣,當溼氣困滯體內,最先受影響的是脾胃運化功能,常見症狀包括胃口差、脹氣、消化不良與排便不成形等。

 林良鴻表示,若溼氣進一步影響肌肉與神經系統,會感到肌肉痠痛、頭暈、倦怠。若溼氣積於皮膚、鼻子、氣管等呼吸器官,則會出現皮膚浮腫、流鼻水、喉嚨生痰等多處水腫的情況。

 進入穀雨後期,氣溫逐漸升高,體內溼氣與外界熱邪交織,原有的腸胃不適與呼吸道問題容易惡化,進而演變成皮膚搔癢、過敏性鼻炎、氣喘等,嚴重者甚至可能引發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症狀。

 想要改善溼氣積滯問題,林良鴻建議可透過藥膳與茶飲幫助身體調理、提升代謝與免疫力。建議以黃耆3錢、陳皮3錢、茯苓2錢、生薑2錢為茶飲,以加入500cc熱水浸泡15分鐘,即可回沖飲用,一天一帖。

 另外可以黃耆40克、陳皮10克、薏仁20克、白米100克熬粥,陳皮搗碎成粉,黃耆煎汁濃縮,去渣後加入薏仁、白米與少許薑絲煮粥,最後加入陳皮粉略煮即可,每日皆可食用。

 林良鴻表示,黃耆為補氣利水良藥,具有升陽固表、利水消腫等功效,搭配陳皮、生薑等藥材,能有效改善脾胃運作不良與體內溼氣過重的問題,幫助在溼熱交替之際穩定體質、遠離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