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失速列車 誰來踩煞車

芝大法學院Tom Ginsburg教授近日於美國反托拉斯暨競爭法研討會發表的專題演講上提及的「煮蛙效應」與「千刀萬剮」的概念,引起吾人觀察到一場隱秘而深刻的民主危機正在台灣上演。立法院爆出大罷免潮,台灣民主正以一種「增量式」的方式走向失序,這場危機恰是制度設計與人性幽暗的雙重困境。
現行罷免制度以「提案-連署-投票」三階段設計,看似符合民主程序正義,實則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箱。2015年蔡正元罷免案失敗後,2016年11月29日,第九屆立法院修正罷免條文,降低罷免難度:將罷免案提出門檻由總選舉人總數2%降至1%,連署門檻從總投票人數13%降至10%,原本超高難度的「雙二一門檻」,也改為同意票大於總選舉人的四分之一;這一設計本身便埋下了制度性漏洞。
當罷免從公民權利異化為政黨工具,民主便喪失自我糾錯的能力。民進黨指控國民黨嘉義縣黨部主導偽造連署,國民黨則否認發起罷免案,這場羅生門背後,是政黨利益對公共利益的全面壓制。在立法院大罷免潮中,59名進入第二階段連署的立委中,藍綠白三黨皆有成員入列,顯示罷免已非針對個體失職的問責,而是黨同伐異的武器。
在這場民主危機中,真正令人驚悚的是公民社會的集體失語。基隆罷免案發言人稱「近7萬人投下同意票是驚人數字」,卻對其中可能存在的選務造假避而不談。當公民運動喪失對程序正義的堅持,當監督市政異化為黨同伐異的旗幟,民主便失去最底層的道德支點。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沉默正在形成惡性循環。罷免團體以「人民權利完美示範」自我合理化,政黨以「反制對手」為名操弄制度,選務機關在效率與正義間搖擺不定,最終導致民主程序被逐步掏空。誠如Ginsburg教授所言,民主倒退往往發生在「每一步看似都無傷大雅」的進程中,而台灣此刻正站在這條危險的斜坡上。
要阻止台灣民主這台失速列車,必須從制度、政黨、公民三個層面同時發力。首先,應修法提高罷免門檻,引入「雙重多數制」(如需同時達成投票率門檻與同意票門檻),並建立連署名單的實名驗證機制。其次,政黨須立下政治倫理的「紅線」,對操弄罷免者予以黨紀處分,避免民主異化為派系戰爭。最後,公民社會需重建對程序正義的信仰,拒絕成為政黨操弄的棋子。
台灣民主的未來,取決於吾人能否在制度設計中注入更多制衡智慧,在政黨競爭中堅守程序正義,在公民運動中重拾理性精神。否則,這台失速的民主列車,終將載著所有人墜入憲政危機的深淵。(作者為美國波士頓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