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霄除了發電 什麼都沒有
輿情瞭望

5月17日,核三廠二號機即將除役,台灣邁向「非核家園」的轉折點即將到來。這對整體能源轉型是歷史的一步,但對我這個苗栗通霄人來說,卻是一次深刻的衝擊與省思。我開始想問,不夠的電?未來誰來補上這個電力的缺口?
上網查資料,才驚覺一個幾乎沒有人注意的事實:通霄發電廠將會成為全台灣最大的發電廠。根據台電資料與維基百科,目前通霄已有6台燃氣機組運轉中,總發電量3757MW,預計2027年將提升到6299MW,正式超越台中與大潭發電廠。這個資訊震撼我。原來,我的家鄉已經悄悄地,背負起全台灣最重的發電責任。
可是,通霄人有什麼?
我不是反對發電,我知道電力穩定的重要性。但我想問的是:為什麼別人可以吵得震天價響,而我們卻什麼都沒有?
台中人反對中火排放空污,他們抗議、發聲,爭取更多補助與回饋;而我們苗栗人,尤其是通霄人,雖然承擔著最大的發電量,每年700萬噸以上的碳排放,卻幾乎沒聽見任何補償方案被好好討論。我們不擅抗爭,不擅拿喇叭走上街頭。但不代表我們沒有感受。
沉默不代表不痛,安靜不代表不在乎。發電的成果是全台共享的,那回饋呢?憑什麼只有我們在犧牲?這是公平嗎?
而更讓人心痛的是,據台電的環評報告,發電廠擴建後,通霄海岸線已經退縮42公尺。土地沉陷、輸氣管線橫貫海岸,連兒時堆沙堡的地方都已不復存在。鎮公所公告欄貼著一次次流標的海水浴場營運公告,救生站窗台上積滿的細沙,不知是海風吹來的浪漫,還是建廠揚起的塵埃。
我想問:這樣的犧牲,值得嗎?如果值得,那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合理的回饋?
我在此呼籲台電與政府,不要再忽略苗栗通霄的聲音。我們不是反對電廠,但我們要被公平對待。你們可以做的,其實很多:為在地居民設立能源回饋金,讓地方有更多自主財源推動公共建設;挹注經費振興通霄海水浴場,這個海水浴場的毀滅,發電廠責無旁貸,絕對有責任振興觀光榮景;打造能源教育與生態保育共融的示範場域,成為學習與永續的基地。
我們不求最多,但我們要求公平。我們不要再成為一個只為發電而存在的小鎮,而是希望通霄這個名字,可以代表更多生活的品質、土地的記憶、與人們的希望。讓曾經的黃金海岸,不再只是記憶,而是一個能被全台灣看見、也值得被記住的地方。(作者為台北國際商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