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降藥價 藥界憂台灣先倒楣
健保特低價 恐讓藥廠撤離

美國總統川普12日簽署行政命令,引進「最惠國」定價模式,降低美國處方藥成本,藥品價格將立即下降30%至80%。藥師團體擔心,廠商在藥價協商過程中,因擔心獲利下降而減產甚至停產,第一個倒楣的就是「健保核價低」的台灣。醫師蘇一峰就感嘆,美國藥廠過去賣給台灣是美國3成的「特低價」,未來美國藥廠恐撤出台灣。
「現在川普不按牌理出牌,務必有多方的考量。」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黃金舜認為,台灣製藥產業需要未雨綢繆,若美國砍價後無法維持基本利潤,可能要另尋出口市場。至於從美國進口的藥品,一定也會有變化,主管機關皮要繃緊,需有因應之道。
黃金舜指出,未來若美國原廠藥需要和各國重新協商價格,過程可能長達數月,這段期間可能減產甚至停產,這是最令人擔心的;因為台灣健保藥品核價很低,市場又小,利潤低,廠商當然會優先賣給其他國家。他認為,在這樣不安定的年代,備藥庫存要比平常多,否則當藥品供應減少,第一個倒楣的就是台灣。
一名藥界人士指出,美國的藥價是各國的指標,「如果在美國賣100元,沒道理在其他國家賣1000元」,但藥廠也可能因為在美國市場沒有利潤,轉而在全球其他市場反映成本,因此賣到150元。該藥界人士認為在原廠藥動向不明之際,全球藥品供應鏈不穩定性更高,台灣能做的唯有加強自己的藥品供應鏈。
蘇一峰在臉書表示,同樣一種藥品在美國賣比較貴,在其他國家(台灣)賣比較便宜,未來美國也要跟其他國家一樣低價,而台灣一直以來只有美國的3成藥價,美國藥廠還要賣給台灣嗎?有其他網友評論,屆時可能原廠藥直接退出台灣,避免世界藥價被台灣拉低。
學名藥協會公共事務政策委員會主委殷為瑩則表示,美國藥品給付價格下修,擾動美國藥品供應鏈結構,至於對台灣的影響,牽涉很多變數,目前很難預判情勢;政府應持續強化原料藥與必要藥品供應鏈韌性的腳步,降低對特定國家依賴程度。建議修正《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將「在地製造」一併納入獎勵範圍,才符合以病人為中心的「藥品在地化」國際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