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鄭郁蓁/台北報導

要對人民好 公衛大老籲增醫生

image
熱門話題

 教育部同意3所公立大學學士後醫學系公費生轉為自費生招生,打破每年總量管制,醫學生員額從1300名增至1600名,此舉讓醫界跳腳。不過一名公衛大老直言,全世界都缺醫護、都在想辦法增加人力,台灣人口高齡化,國人醫療需求只會越來越高,「要對人民好,就是要增加醫生」。

 2023年時,教育部核准中山醫新增45個藥學系學生,以及陽交大成立中醫系共30個名額,當時西醫、牙醫、中醫、護理師、藥師團體紛紛上街,要求政府將醫事人員總量管制入法。時任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總量管制名額是「默契」,沒有法律明文規定,是否合理有待討論,不過有多少醫療需求就會開出多少名額。

 為解決醫師人力不足問題,韓國政府去年宣布醫學生名額從每年3000名增到5000名,一口氣增加60%,引發醫師集體罷工。台大公衛學院院長鄭守夏表示,面對年輕醫生不斷出走,要解決醫療人力不足,擴大生源是其中一個方法,不過增加的幅度需仔細評估,現行1300增加到1600人到底夠不夠?有待討論。

 鄭守夏強調,醫生不斷逃離醫院,是因健保體系和自費的單價差距太大,若不解決這個問題,再多的醫生,未來還是會流向自費、醫美,變成和韓國一樣,照顧病患的醫生越來越少;建議提高醫生待遇外,健保率先將資源投注急重症科,避免民眾沒醫生看。

 一名重量級公衛大老直言,醫界認為醫事人員太多會誘發醫療業的惡性競爭、創造不必要的醫療需求,這是源自1960年代一個舊理論,但近年國際間已逐步推翻。不只是韓國,美國、印度甚至全世界都在缺醫護,大家都想盡辦法增加人力。

 該名大老直言,台灣面臨超高齡社會,醫療需求不斷提升,若要對人民好,確實應增加醫護人力。醫界之所以反對,最簡單的理由是會稀釋健保資源、讓環境惡化,因此增加人力之外也需要配套,提高醫療投資、改善醫療工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