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介入以伊衝突對台海的啟示
名家專欄

6月中,以色列對伊朗的核設施與軍事目標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甚至還同時擊殺了軍隊的高級指揮官與核能科學家之後,伊朗隨後以飛彈與無人機對以色列進行空襲報復。雙方你來我往的相互攻擊,牽動了背後的大國博弈,一時之間竟有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展開的危險錯覺。
中東地區的歷史恩怨來源已久。但與很多人想像不同的是伊朗與以色列的關係經歷過戲劇性轉折。1979年伊斯蘭革命前,伊朗曾是該地區美國的主要盟友,在美國支持下成為波斯灣憲兵,伊以曾是緊密盟友,巴列維王朝甚至依賴以色列軍事技術支援。
革命之後,伊朗成為伊斯蘭基本教義派政權,開始敵對西方,將消滅以色列定為國策,而以色列則視伊朗為「生存威脅」。這種宗教意識形態與安全恐懼的碰撞,使兩國陷入長期的「影子與代理戰爭」。
以色列6月13日的攻擊,尼坦雅胡政府宣稱是因伊朗即將擁核,因此將攻擊定性為「自衛行動」,但其合法性備受爭議。原因是多方機構,包括美國在內,都不認為伊朗短期內可造出核武器,因此,以色列的攻擊行動更多的是缺乏政治支持度的尼坦雅胡藉戰爭綁架國內民意及不喜他的美國川普政府。
雖然以色列對伊朗的攻擊十分成功,但伊朗的反擊也是有效的。從6月13日至24日,伊朗對以色列的飛彈攻擊分為13波,共發射約520枚彈道飛彈和超過千架無人機。起初以色列的對空防禦系統攔截攻擊十分高效,但隨著戰爭的延長,昂貴的反彈道飛彈逐漸耗盡後,攔截效能逐漸下降。以色列許多油電基礎設施,甚至是證券交易中心都被損毀。這很可能是最終川普被迫下場救援的主要因素。
這場戰爭有幾個值得深入思考之處。首先是伊朗使用淘寶等平台充分利用了中國民用製造業的「極致性價比」優勢,如引擎成本僅為西方的1/10、使用大陸千元手機的民用GPS晶片等,卻能迫使以高科技見長的美以兩國陷入兩難。
例如伊朗無人機採用中國民用航模發動機,全機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僅約2萬美元,還實現了1500公里航程和低雷達偵測性,以色列卻需要使用200萬美元的防空飛彈進行攔截。無獨有偶,近來俄軍新型S8000「班德羅爾」隱身巡航飛彈已經被用於烏克蘭戰爭,其發動機也是中國某平台在售僅1.8萬美元的民用渦旋發動機。
這說明未來戰爭形態將進一步向「平民化」傾斜——俄羅斯和伊朗已用「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改寫當代戰爭經濟學,中國強大的工業製造實力正成為定義戰爭勝負的新規則。
其次,以色列人在生死存亡時刻展現出極端的決心與「瘋狂程度」,刺激了伊朗回懟「以瘋狂回應瘋狂」的戰爭,除了顯示強硬的姿態以收割對內政治效果之外,其實毫無解決問題的可能,雙方都無法將對方完全抹去。要警惕如尼坦雅胡一樣不受歡迎的政治人物鋌而走險;同時台灣也無法移除內部「雜質」,更遑論抹去中國。
最後,美國不得不介入協助以色列,最後以空軍打擊了伊朗的核設施。雖然打擊效果存疑,但毫不妨礙川普宣稱美空軍的「午夜重錘行動」成功。這其實是在消除以色列繼續戰爭的口實(已消滅伊朗核能力),也顯示現在美國介入其最核心戰略利益的涉入程度、意願與能力其實是相當有限的,行動總計也就投擲或發射了75枚精確導引武器(含鑽地彈和巡弋飛彈)如此而已。這恐怕會讓很多寄望未來美軍大規模介入台海的人大失所望。(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