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三講 賴清德打稻草人

賴總統日前在「團結國家十講」中的第三講出現不少歷史或事實的錯誤,引發各界熱議,有的人批評總統幕僚水準太差,也有人認為賴總統是為了大罷免而刻意誤導人民,但對於眾多的批評,賴總統和總統府既未更正也未道歉。
「十講」到了第三講,依然是「把謊言當論述,把撕裂當團結,把激進當強硬」。賴清德主席流失的不僅是個人的聲望,賴清德總統失去的更是社會的信任。
賴總統的「十講」已連續三場「自爆」,賴清德不僅無法達到凝聚綠營支持者的目的,更毀掉了自己作為總統的高度與格局,尤其在第二講「雜質」引發的負面效應還在發酵中,第三講更被點出有高達8個錯誤,包括歷史事實錯誤、將政治批評誤導為客觀事實、邏輯與時間線謬誤等,堪稱總統演說中史詩級的災難。
賴總統第一講「國家」,誤用猛獁象隱喻台灣生態獨立,第二講「團結」,將選舉罷免當成「打掉雜質」,以上或許還可以說是地理生態不是賴清德的專長,對於選舉罷免意義有不同的理解;但作為現任總統,用明顯錯誤的「網路哏」,公開指摘2008年馬英九在時任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期間自稱「區長」,不敢使用「總統」身分,顯然已經傷害了馬英九的名譽,這在任何民主國家都是非常嚴重的失言。
但到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到總統府的說明或解釋,而國民黨也沒有批判與聲援,只能說台灣的民主素養就在執政者的傲慢與在野黨的鄉愿中不斷流失了。
許多分析認為,「團結十講」是賴清德要為大罷免添柴加火,取得國會多數席次,實現完全執政目的,並進一步推動他「台獨金孫」的任務,為了這個使命,可能他認為謊言不是罪惡,而是另外一種道德;團結不是包容,而是清除雜質後的一言堂;多數不再是共識,而是隨時可以用「更大的民主」顛覆。
「打稻草人」是政治攻防上非常經典的策略,透過曲解對方的論點,再針對曲解的論點(替身稻草人)發動攻擊。馬英九的「區長說」是稻草人,「制憲沒有台灣代表」是稻草人,「在野黨舔共賣台」也是稻草人。
「後真相政治」告訴我們,人們把情感和感覺的評論放在首位,評價證據、事實和真相淪為次要,能夠引發情緒、仇恨與衝動的謊言,才是王道。而謊言講三遍,人們就會自己製造支持謊言的證據。
在大罷免與麥卡錫主義逆風肆虐下,馬英九日前訪問大陸當然是「政治不正確」,因此在賴總統的第三講中成了箭靶。但如果一個民主國家沒有是非,與專制獨裁的一言堂又有何差異?對於第三講的許多錯誤,賴總統還欠台灣社會一個說明。(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