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馮惠宜、寶智華、蔡佩珈/連線報導

外送、網購興起 回收量暴增3倍

紙箱、紙餐盒堆滿回收廠 一次性包材難分類 後端處理困難

image
外食、外送興起,紙餐盒、紙容器暴增,清潔隊回收後在成堆的垃圾中分揀。(馮惠宜攝)
六都資源回收量2019年和2024年比較

近年外食、外送、網購狂潮興起,每逢連假或「雙11」等檔期,資源回收量就暴增,大批紙箱、紙餐盒湧入資收車,清潔隊員在狹小車斗中彎腰苦撿、與垃圾賽跑。回收廠內堆滿貼著宅配單的紙箱、發泡填充物和油膩未洗的紙餐盒,工作人員手不停歇地分揀、壓縮。清潔隊和資收業者都觀察到,近年回收量是過往的2到3倍。

 台中中西區清潔隊大隊長李秋靜說,以前每天跑1趟就夠,現在常要跑3趟,一到旺季,隊員連吃飯時間都擠不出來。大豐環保行銷襄理簡彤汝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後,紙類、紙餐盒回收量快速成長,這兩年成長幅度趨緩,但仍較疫情前增長1倍。慈濟人文基金會資收站志工李家福說,不少紙餐盒流淌汁液又髒又臭,甚至殘留食物腐臭發酵,令人做嘔。

 社區大樓李姓總幹事觀察,外食族增加,紙餐盒量飆升,社區每月得多付800至1000元清運費。更棘手的是境外網購包材,如保麗龍、木板雖屬資收品項,卻因回收價值低、處理不易,合作廠商常拒收,只能花錢請專車清運。

 環境部2023年起針對所有網購業者包裝設有限制,不能使用PVC、紙類包材須添加90%回收紙、塑膠類包材須添加25%再生料;資本額1億5000萬元以上或自有到店取貨據點數達500以上的大型業者,去年須達到平均包材減量率至少25%或循環箱使用率至少2%目標。

 民眾林小姐抱怨,下單1筆訂單共3樣產品,業者分成2箱寄送,導致收到一堆塑膠垃圾,非常不環保。針對小商品裝大箱、塞入過量塑膠緩衝材等包裝方式,環境部資源循環署說明,由於不同倉庫出貨導致民眾抱怨過度包裝,未來會輔導業者新增集中出貨流程。

 台中市環保局坦言,第一線清潔人員最困擾的是分類不全、回收混入垃圾。簡彤汝也說,發泡材等塑膠包材近期才納入公告應回收,但細分材質分揀困難度高,最後恐被當一般垃圾處理。

 主婦聯盟環保基金會台中分會長耿明誼說,全台普遍都有前端回收教育不佳的問題,回收物不乾淨、分類不清楚,導致後端處理困難,甚至得動用更多人力及行政資源才能去化。

 根據環境統計查詢網,資源垃圾回收量從2022年595萬352公噸,至去年攀升至650萬6546公噸。逢甲大學環境工程與科學系特聘教授陳志成指出,全球都面臨資收物暴增的問題,循環經濟、零廢棄是全球趨勢。朝陽科技大學教授林宏嶽直言,當垃圾生成速度遠超過回收處理速度,唯有從源頭減量,打造「少取、少排、能循環」的經濟閉環,才能擺脫垃圾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