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峰會的光鮮與暗潮
縱橫天下/專欄

第17屆金磚峰會7月6日到7日在巴西舉行。由於川普的對等關稅在9日就要實行,金磚國家正好趕在9日之前代表「全球南方」發聲,在未點名川普政府的情況下,對「違反國際法的片面高壓關稅手段」表達嚴重關切。
代表新興市場的金磚國家占了世界一半的人口,貢獻了全球GDP的40%。他們強調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支持聯合國氣候會議,全力推動包括金磚國家與夥伴國的「大金磚合作」高品質發展,希望能在美國之外提供另一個代表南方的國際秩序選項。
可是金磚終究只是一個各國表達意見的平台,不是嚴謹的國際組織,也不是像歐盟這樣能制定政策,有普遍共識的聯盟,所以無法團結起來對國際政治產生實質影響。就連這次峰會可能發表的聯合聲明,都是巴西為了對外傳達金磚團結形象,費盡心思挑出幾條最不具爭議性的政策要大家簽字,才有共識。一旦議題擴大,分歧就出現了。
今年4月金磚外長會議之所以無法產生聯合公報,原因之一就是各國對支持金磚成員巴西、印度、南非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不同意見所致。
金磚成員國越多,尋求共識就越難。當埃及和衣索比亞都成為金磚成員後,兩國水資源的衝突也跟著帶進了金磚;川普關稅大刀一揮,各國紛紛自己跑去跟美國談判,也完全沒有金磚集體作戰的概念。在大家各有想法下,美國乃想分化金磚。美國商業部長盧特尼克就說,希望印度跟美國談完關稅談判後,能與金磚漸行漸遠,就是最好的註腳。
其實印度怎麼可能離開金磚?印度要做全球南方領袖,要爭取的就是金磚這些國家。而這些國家也是中國想要爭取的。中印兩國爭取新興市場國家的做法不同:中國是透過帶路倡議,推動貿易與投資,高舉的是「北京共識」;印度則比較柔軟,推動的是國際太陽能聯盟、數位公共基礎建設,高舉的是「孟買共識」。
這次習近平首度缺席金磚峰會,改派總理李強參加;普丁也因國際刑事法院要逮捕他,而派外長拉夫羅夫與會,自己則改採視訊參加。中俄元首缺席,峰會變成巴西和印度的場子。
習近平缺席金磚峰會,引起外界關於他是否權力不穩的諸多揣測。若撇開這些揣測不談,習缺席峰會其實也反映出外交上的取捨。因為習如果赴巴西,外長王毅勢必也得去,而王毅現正在歐洲訪問,忙得焦頭爛額。中國想拉歐洲一起抗衡美國,可是中歐的貿易關係正陷入緊張,連7月中國與歐盟兩天的峰會都在中國要求下砍掉了1天。所以習近平現階段更多的關注是擺在中歐關係,不是金磚峰會。
更何況中國大陸還有另一個可以代表南方國家發聲的場子:一帶一路峰會,這是中國的主場外交。習近平在帶路峰會上,自然會比在金磚峰會上和莫迪搶鋒頭來得自在得多。
在大國無法參加(俄國),或意興闌珊 (中國),小國又有各自恩怨的情況下,金磚峰會光鮮外表背後,能發揮多少實質影響力,就只能繼續觀察了。(作者為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