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核保護傘是北約最終依靠
智庫論壇/專欄

「在夜暗的夢魘中,歐洲所有的狗都在吠叫。然而,現有的國家卻在等待。」這是1939年英國詩人Wystan H. Auden一首詩中的幾句:描述1932年英國政界瀰漫著姑息主義,認為往後10年不會出現重大的戰爭;但出人意料的是,納粹德國就在此姑息主義中正式崛起。是的,俄烏戰爭爆發後,不僅是狗,歐洲所有政治領導人都在呼叫情勢危險。但英國除了提進入備戰狀態,無力可為;德國選擇依賴美國,而美國正在姑息俄羅斯的戰爭作為;此時,北約正準備提高國防支出。對此態勢,筆者想說的是,法國核保護傘可能是各成員國的最終依靠。
學者David Jablonsky提醒我們,依據歷史經驗,當隱約存在的威脅演變成眼前的明確威脅時,一切都太遲了。6月初,當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哈爾科夫遭遇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正標誌著俄烏戰爭逐漸成為歐洲各國的眼前威脅。
筆者前幾天看一個新聞,有點嚇一跳,就是我們從小認為是童話國家的丹麥,首度展開冷戰落幕後的防空能力重建,向德國、法國及挪威大舉採購短程防空飛彈。童話國家的領導人不再相信和平的童話,選擇武裝自己,是否真能獲致安全?沒人能準確預測。筆者認為,此時應該有一股強大的震懾力量出現,明確給予北約成員國安全的承諾,這股力量就是法國的核子武器保護傘。
今年3月初,法國總統馬克宏指出,在當前歐洲深藏不確定的局勢中,法國的核子震懾力量可以「被納入其他歐洲國家的防禦體系」。目前,德國、義大利及荷蘭境內有部署美軍的核彈,英國本身也有核彈,為何說法國核彈是歐洲的最終依靠?很簡單,法國對核彈具完全的自主權,從設計、生產到實際操作;而德國、義大利、荷蘭及英國完全沒有核彈的自主權,這些國家都要聽從美國老大哥的指示。
對於法國此獨特的核武優勢,英國BBC駐巴黎的記者盛讚當年戴高樂的睿智決定,因為戴高樂知道,有一天美國的利益會跟法國利益發生衝突,因此他要法國獨立建構自己的核子武器力量,且不受超級大國操縱。這個思考的背後,曾有複雜的考量。
戴高樂曾跟邱吉爾說,他不明白英國人為什麼總是聽美國人的?而這種疑問的背後,其實是對美國人的高度不信任。真正不信任的原因,戴高樂曾跟艾森豪提過,主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已先承擔3年幾乎是滅亡的戰爭考驗,美國才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法國被希特勒佔領很久後,美國才參戰。在此危機意識下,戴高樂建構核子武器力量保護法國,也被學者視為「戴高樂主義的靈魂」。
學者John J. Mearsheimer曾說,戰後歐洲發展能保持長期的和平,主因是美國在當地維持了強大的駐軍。這個觀察當然是正確的,歐洲這個戰火蔓延之地,真的需要一個強大、穩定力量維持秩序。但當美國實力衰退,不想再負擔此任務時,或者說印太是「優先戰區」(這意味著歐洲是次要戰區)時,歐洲人就要自己維護秩序。
無疑的,當前俄烏戰爭演變下,法國核保護傘是北約成員國的最終依靠。大家別忘記,烏克蘭與法國的領土面積相當,以前也有核武器。現被俄羅斯欺負,主因就是已經被解除核武裝,這當然要怪華盛頓的政治人物。(作者為台北城市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