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不是口號 而是試煉

《美麗島電子報》6月30日最新民調結果,顯示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降至44.7%,創自去年5月就任以來新低,不滿意度則上升至46.8%,首次高於滿意度,形成「死亡交叉」。外界分析認為賴民意下滑可能與近期施政爭議以及總統親上火線推動「十講」系列演說有關。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無疑是對當前台灣政治、社會與國際局勢的回應與定調。這十講從民主價值的維護、產業創新轉型、到族群和諧與國家安全等,涵蓋了台灣目前所面臨的各項挑戰,也描繪了其領導下的政策藍圖。然而,賴在演講中屢屢失言,從「長毛象」、「雜質說」到「民主不是多數決」,反倒增加了社會的對立。
賴總統以「團結」作為貫穿全講的主軸,無疑是對目前一個無過半總統和執政黨國會少數的政治現實的直接回應,也試圖彌合台灣社會的日益分歧與對立。面對藍白兩大反對勢力以及民間對政府信任的流失,賴清德選擇用「團結」訴求試圖凝聚共識,顯得合理而必要。但問題在於,喊出團結容易,實踐卻難,尤其執政黨一面喊團結,一面卻積極推動大罷免,更是兩面手法,諷刺意味濃厚。
賴的十講內容涵蓋「民主深化」、「公平正義」、「轉型正義」、「經濟創新」、「能源轉型」、「社會安定」、「世代共融」、「原住民權益」、「國防自主」、「兩岸和平」等。這些幾乎可以說是全方位地對台灣未來進行規畫,但也因此面臨「大而化之」的質疑。以能源轉型為例,政府如何在非核政策與減碳壓力之間取得平衡?而轉型正義與族群和解,賴又如何能避免黏貼政治標籤,真正做到讓國民「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呢?以賴的剛愎自用,團結十講最後只怕會淪為口號而無實質效益。
在兩岸方面,賴清德延續蔡英文「和平、對等、民主、對話」的基調,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並拒絕「一國兩制」。這樣的論述對內有其穩定作用,對外則延續了與美日等國的戰略合作。然而,北京對賴的立場持續警戒,其講話是否會導致兩岸關係更形緊張,或能透過穩健的語言維持現狀,仍有待觀察。
而最重要的國會生態,目前民進黨在立法院已非多數,這意味著賴清德必須更依賴協商與溝通,才能推動重大法案與改革。十講中所提及的眾多施政方向,如無跨黨合作,都必將淪為紙上談兵。尤其在經濟、能源與財政議題上,若無法取得在野陣營的基本支持,將嚴重影響其施政成效。賴寄望透過大罷免能夠重新取回國會多數,卻忽略了民意的反撲,可能反會讓未來的施政更加艱鉅。
對政治人物而言,「團結」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治理能力的試煉。(作者為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