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道,夕死可矣?--如何發揮獨特生命力(下)
文化觀察

三、內聖如何外王
在傳統「士農工商」的四民分類中,以「士」人「踐形」,較偏重在精神文化層面,最為「形而上」,也最困難。《莊子.天下篇》云「是故內聖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實為一針見血之論。
相對而言,好像農人「踐形」,只在豐收獲利;工商「踐形」,只在行銷發財,皆偏重實用物質層面的「形而下」,一目了然,成敗立現。因此,「耕讀傳家」、「亦儒亦商」的理念,隨之而起,救其偏枯。至於宗教人士,「踐形無歉」乃其本分,只要不流於口是心非的形式,多少應有所得。佛光山星雲法師(1927-2023)、法鼓山聖嚴法師(1931-2009)、慈濟證嚴法師(1937-),都是以台灣為根基,全球弘法,救苦救難,信眾無數的大德菩薩。還有各式民間信仰,如天后媽祖,感化信眾,遍及兩岸,心誠願卑,傳承千年,至今不衰。
近代工商鉅子,遠有王永慶(1917-2008) ,近有張忠謀、郭台銘、馬雲……無不叱吒全球,富可敵國;農漁養殖業,成功發財人士,亦大有人在。然,工商農漁人士,若想在累積巨大財富外,還能遺愛人間,貢獻社會,似乎只有豐富自家「企業精神」,從事文化公益一途。
但是,文化公益事業,不是有錢就能辦成,主事者必須有無比的熱忱、遠見,相當的德性修養,與深入睿智的專業知識,傑出的判斷能力,才可組成有效團隊,於自我管理的同時,還能公正自律、更生進取,促進事業健康發展。歸根結底,沒有健全的企業精神注入,就不可能建立永續的文化公益事業。
例如,要想辦個持續有公信力、影響力的著名獎項,光是有錢,絕對不夠。目前臺島許多大小獎項,還未頒發,就已湮滅,就是可悲的例證。有心人士如願花時間,去努力追溯歷來各式得獎人,那結果必定是一齣令人笑不出來的喜鬧劇。而許多開幕不久,就關閉變賣的美術館,則是另一慘烈例證。
從來不以儒家自我標榜的王永慶,事業成功後,創造經營了許多大型綜合醫療院所及養生村,並順利達成永續經營發展的理想,其背後所耗費的心血,豈是外人所能想見或妄議。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想,終於在他在商言商的手中,得到充分實踐。
總之,儒家在<大學>中指出,從「內聖」到「外王」漸進過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當時提倡「自天子(公職領導人)以至于庶人(公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的「內聖」功夫,至今仍應以全民教育基本目標。一個「德性」浮誇、虛偽、僵化、扭曲的人,很難「正面」的「隨機應變又恰當有節,發揮自由有機的獨特生命力」。
從個人獨特生命力的「正面」發揮,到國家社會獨特生命力,在「地球村」的逐步推廣拓展,就是新時代「外王」或「平天下」的方向。
我們以近鄰南韓為例,他們在以文化「平天下」上,找到「影藝歌唱娛樂業」為發揮國家社會獨特生命力的焦點,於短短二十五年間,成績超越日本,風靡全球,成為亞洲傳播事業的重鎮。 此外,他們在軍工科技、體育競賽、服裝設計、觀光產業……各方面,也有相對均衡發展,令人刮目相看。最近因民選總統無預警的頒布戒嚴令,導致司法單位,依憲法程序逮捕總統,依法進入罷免程序,讓全世界都看到,南韓全民政治生命力的發揮,也與時俱進。
城市國家新加坡,則衡量自身的限制與利弊,選擇金融產業,為發展國家社會獨特生命力的焦點,經過五十年的努力,終將取代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1985年,經過行政院政務委員李國鼎(1910-2001)十年不斷的努力邀請,張忠謀(1931- )應允來台擔任工研院院長,二人共同策劃成立半導體公司「台積電」(TSMC),本著科學、勤儉、誠信、創新的原則,四十年間,發展出獨特的企業文化,產品領先同業,銷售冠軍全球,讓台灣成為世界稱羨的「科技之島」。
不過,「台積電」在推廣其企業精神「平天下」的過程中,在接近儒家文化的日本、德國,展開順利;在與儒家文化扞格不入的美國,則遇到阻礙。看樣子,企業精神考慮向外推廣時,必須及早成立文化研究發展部,方能未雨綢繆,化解融入不同文化時的阻力。
近年來,台灣朝野,毫無論述基礎的冊封「台積電」為「護國神山」。至於神山中供奉的,是否只是隨處可見大小廟宇中的「唯物財神」,則要靠多數公民來深思認定。教育部在潘文忠主政八年期間,全台各級學校所懸掛的「禮義廉恥」:德性基礎、修身起點,陸續默默消失不見,引起各界譁然。足見掛在許多公民心中的「禮義廉恥」,無法輕易默默摘除;公民理性的判斷,超越玩弄法條的選棍、政客、法官、大法官,仍能成為人間正義的最後依據。
事實上,過去四十年來,「台積電」面對全球的企業精神,很少跨出科技經濟圈,對台灣政軍文化、常民風氣的影響,似有似無,作用甚微。這一點,我們從辦了十六屆的「台積電青年書法暨篆刻大賞」以及其他文藝活動,便可看出。這些活動,一直停留在院校學生徵獎比賽的範圍,在理論的闡發與創作的表現上,無意面對全體華人世界,也無意站上國際舞台與全世界交流。
生命力可以朝正面發揮,當然也會誤入歧途,走向負面。蔣經國(1910-1988)過世後,台灣在二十世紀九零年代中期,從上到下,興起了一陣偽詐佞邪之風,崇尚語言狡辯的訟師,追捧伎倆貪婪的錢神,行政司法,混淆是非,誠信全無,奪權是尚。弄得在上者,知法弄法,無恥無德、貪汙腐敗、偽造學歷,五鬼搬運、圖利自肥;在下者,欺矇拐騙、作賊喊賊、論文抄襲、買賣文憑、浮報公款,浪費公帑,利益輸送。一般民眾,群起效尤,紛紛成立詐騙集團,技術輸出國外,爪牙遍布全球,詐得億萬財富,為台灣贏得「詐騙鬼島」之名。
精進「科技之島」與無恥「詐騙鬼島」,加上虔誠「信仰之島」同時並存於台灣,形成舉世罕見的「文化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思覺失調症),無待外力入侵,三者之間關係之消長,就可決定全島未來,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面對此一局面,凡我好學深思的台灣公民,絕對有雄厚無比的悲觀資本,但卻無一絲一毫的悲觀權利。
尾跋
《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用語一向溫和睿智的孔子,忽然做此激烈斬絕之言,著實令人嚇一大跳,讓人見識到夫子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一面。
孔子早在三十歲左右,就已知自己獨特生命力的焦點是「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據錢穆《先秦諸子繫年》,他開始收琴張為徒,努力多年,成績輝煌,弟子幾達三千,賢者七十有二。
《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末能用。」故爾,他老人家在失望之餘,心中最想聞的「道」,當是超乎個人教學的「平天下」大道。他曾毫無保留的推崇一百多年前的管仲云:「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第十七》)
由此可見,如何讓「華夏文化生命力」不斷充分綿延發揮,是孔子一生求道繫命之所在,九死不悔。
八十年來,在寶島盡心盡力生活的資深、資淺公民,又有誰,不願預聞預見,未來台灣,無論個人也好,社會也罷,都能擁有「無限自我提昇的文化生命力」,往大陸、亞洲甚或全球,實踐、推行、展開?(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