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吳芳銘

最後通牒 川普的談判手段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眼見盟友不埋單、談判陷僵局,川普再祭對等關稅追殺令,除了無差別攻擊的通殺,也限定在20餘天的最後期限達成協議,否則施以單邊關稅做為懲罰。

 在暫緩期內,美國除與英國及越南達成協議,針對談不攏但有意達成協議者,發出首批的最後通牒。若談崩將從8月1日起分別對來自日本、韓國等14個國家的進口產品徵收25%至40%不等的關稅,並重申選擇在美國境內建廠或生產的公司無需繳納此關稅。此外,若採取報復則將在現有稅率基礎上,追加同等幅度關稅最高達70%,且暫緩期不再延長,說明川普正是用「胡蘿蔔加棍子」逼談就和。

 川普策略是「軟中帶硬」。軟的是,示意7月9日對等關稅靜默期失效,遞延到8月1日,實際是延長關稅生效的寬限期。硬的是,沿用極限高壓策略,先明確威脅,再延長期限,希望對方妥協達成協議。從川普發動關稅戰後的談判及達成協議的案例,或可推敲美國的滿足點:

 首先,就英國經驗來說,即使美國對英國貿易存在順差,仍需加徵關稅10%,宣告這是「基本起步價」,其他貿易夥伴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其次,越南是對美國做最大讓步的案例。越南出口至美國的商品徵收20%關稅,經由越南轉運的第三國商品,關稅提高至40%,以遏制中國大陸商品透過越南規避關稅。美越協議是川普目前拿到的最好範本,用來逼和各國就範,因為即使越南做出如此大的讓步,也未能獲得完全豁免。

 至於日本若不提出大膽退讓的方案,最後恐被迫吞下25%的加稅。日本是美國最早嘗試並期待第1個達成協議的國家,歷經6次談判卻陷入泥淖,美日安保盟友在「美國優先」前一文不值,再次證明關稅的無差別攻擊。

 這都透露出川普雙重作戰的戰略意圖,一方面優先透過談判解決貿易分歧,進而集中力量對中國大陸與歐盟等強硬立場國家施予更大壓力。另一方面,美方有意推動中美第3次談判磋商機制的訊息,示意將關稅戰的關鍵押在中國大陸,作為槓桿藉以對歐盟施壓。

 在此過程中,只要中方不帶頭反制,美方就能盡快推動與其他國家的貿易談判;且只要與北京談妥,才能確保美國在後續的關稅戰占據主動權與制霸權。

 在所剩不多的時間,川普可能繼續採取極限加壓、反覆拉鋸、科技管制傾斜等疊加策略,不放棄創造優勢制霸完勝關稅戰。

 美國的貿易談判正朝著戰術性升級的方向發展。川普新關稅生效後,亞洲國家加權平均關稅將升至27%,台灣在與美方談判後,若協議結果是在這個匯率水準之上,無疑將淪為輸家。(作者為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