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陳清雲

曹興誠與民進黨話語權之爭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近日這場由民進黨與罷團形成共同行動的「大罷免」運動,將本是憲政補正機制的罷免制度推至新的政治高點,同時也讓整體政治氛圍日益對立、操作色彩濃厚。執政黨原欲藉此因應國會「朝小野大」格局所帶來的掣肘,尋求政治能量的重新整隊,但實際發展似乎逐漸超出掌控。從話語主導權到行動節奏,民進黨與罷團的角色關係開始出現失衡跡象,甚至讓人疑慮:罷免是否已從政黨策略,演變為外部力量主導的路線推進?

 特別引人關注的是,罷團行動中最具聲量的意見領袖,並非政黨高層,而是一位無民意基礎、也無黨職公職的企業家——曹興誠。身為總統府「全社會韌性委員會」顧問,他雖非民選代表,卻持續高調發聲,不僅密集接受媒體專訪,對特定政治人物公開批評,甚至被外界視為具備黨內「整風」影響力。若執政黨在重大政治行動中,未能清楚劃分與民間意見領袖的界線、釐清主導權責,勢必讓社會對其治理的穩定性與政策判斷力產生質疑。

 罷免制度本應是憲政體系中的「非常機制」,針對嚴重違反民意或職責失當的民意代表,提供合法撤換途徑。然而當罷免理由過度聚焦於意識形態標籤、政黨屬性,而非具體施政表現,便有偏離制度初衷之虞。罷團以「終局之戰」為號召,運用短影音、懶人包等工具大量動員,訴求「下架親中立委」,卻也強化了二元對立與標籤化傾向。當民意被簡化為非黑即白的選邊遊戲,民主討論的空間也隨之壓縮。

 尤以花蓮為例,成為此次罷免行動的重要出發點。罷團將政治主軸鎖定於「下架傅崐萁」,但對當地在地震重建、觀光復甦與交通安全等實際議題,關注卻相對有限。當地方政府忙於促進住房率、推動災後經濟復甦之際,中央卻任由政治動員進入地方,使原本脆弱的社會結構更加撕裂。地方首長應對天災與民生,中央則專注於政治鬥爭,形成治理重心的錯位。

 更值得執政黨省思的是,當年力推罷免的老將,如今話語權卻被另類「政治意見領袖」取代,黨內聲音漸形邊緣化。民進黨若無法及時調整對罷免行動的角色定位與節奏控制,甚至釐清與罷團的合作界線,終將面臨戰術過度擴張、戰略失控的風險。罷免是否達陣固然重要,但更大的考驗是:政黨是否還保有制度規範下的領導正當性與民主責任感。

 大罷免是民意高張,還是政治操演?當執政黨過度動員與升高情緒,而非理性治理與政策辯論,不僅失去選票,更可能在歷史定位上,與民主倒退畫上等號。(作者為前立法院法制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