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0 黃瑞彬

賴清德「四講」已釀執政危機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大罷免活動「團結國家十講」截至目前已完成四講,引起廣大爭議,爭議焦點包括第一講的「長毛象」,第二講的「雜質說」,以及第三講「台灣沒有派員參加1946制憲會議」,其歷史上的謬誤已遭各方廣泛評論,因此順勢在丹娜絲颱風襲台之際暫停。除了罷免活動外,值此抗戰勝利八十週年之際,民眾觀察到兩岸對於抗戰歷史的不同態度,這也顯示出史觀與政治間複雜的關係。

 事實上,試圖透過歷史敘事來構築政治正當性的做法,古今皆有。中國古代有「五德終始說」,不少歷次的改朝換代皆服膺其說。以近代而言,中共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戊戌變法、義和團、辛亥革命」一路到「馬列主義、中共領導革命」的歷史敘事,藉此敘事奠定其在近代史中的歷史地位。而復旦大學歷史學家葛劍雄在《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演講中更提出三個值得思考的觀點,其一,歷史記載,價值觀念重於事實;其二,歷史歷來都是為現實服務,強調政治的合法性;其三,今天講歷史,就是講政治,就是保證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合法性。因此,中共與葛劍雄均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實為維繫其歷史正當性的手段。

 然而,反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核心,在於政權更迭的正當性。現代國家因其政權基礎來自人民投票,得以較為客觀地回顧歷史;反觀古代政權則無此基礎,故往往仰賴歷史敘事來強化其合法性來源。

 以此背景回顧團結國家十講與大罷免運動,其主體論述在於「去中」意識形態,透過長毛象、台灣沒有參加制憲會議等方式,將台灣與中國大陸切割。然而這樣的操作本質,正是以意識形態操弄歷史議題。在第三講中不強調「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而以「不是表決多數贏就可以」模糊焦點,當外界質疑並據實澄清時,罷免團體卻轉而貼標籤,持續與不同意見衝突,這種做法流露出權力運作中頗為熟悉的歷史痕跡。

 當政治人物一方面操弄歷史敘事,同時又偏離民主原則,實質上已動搖民主制度的根基,使治理邏輯回歸類似封建時代的歷史敘事,此趨勢與民主國家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同時將產生價值觀的混亂。如社會學家涂爾幹以「失範社會」描述當傳統價值和傳統社會規範崩解後,社會成員陷入價值迷思與無序狀態。台灣必須警惕此一危機,避免踏上「失範社會」之路。

 于右任曾說「不容青史盡成灰」,歷史不該成為政權的工具。面對執政者「價值重於事實」的歷史觀,台灣社會更應堅持事實為本、獨立思辨,將歷史從服務現實、服務權力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歷史論述應盡可能保持超然與獨立,以事實為核心,亦不應以粗糙方式模糊歷史,否則最終受傷的將是民主社會的共同根基。(作者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