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莊奕琦

多管齊下 應對川普差異化關稅

image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川普政府於4月2日啟動「解放日」基準關稅和對等關稅,涵蓋10%~50%稅率,並針對中國、高補貼國家及疑似轉運樞紐國家進行輪番斡旋與調整;再於7月7日和12日分別公布第二波最新的「對等關稅」稅率,力圖以差異化手段實現多重戰略目標。背後的意義值得政府深入剖析並提出相應策略。

 美國差異化關稅的重點包括:對中國維持原基準稅率10%~25%,以遏制其高科技產能擴張;歐盟由原先的20%調高至30%,藉加徵關稅迫使歐盟在天然氣、軍火與汽車法規及市場開放上讓步;墨西哥也由原25%調高至30%,因移民與毒品邊境管控問題,藉此強化「貿易即安全」的政策邏輯;巴西則從20%躍升至50%,除川普不滿巴西國內的政治作為外,也想以高關稅壓迫農林能源談判。

 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汶萊微調至25%,兼顧盟友關係與市場准入。越南由10%調升至15%,以阻截中國貨借道的漏洞。印尼和菲律賓分別調至12%與20%,重點為打擊原料與紡織品的不當補貼。此系列調整自8月1日生效,標誌川普政府先課稅後談判的策略模式,關稅手段則由單一的「懲罰」升級為差異化的「多邊談判槓桿」。

 策略上,川普政府以關稅作為籌碼以強化談判槓桿,迫使各國就農產品、汽車配額、能源供應等敏感領域重回談判桌,以短期市場准入換取結構性改革。以上情勢對尚未公布關稅的國家有4點重要啟示:一,政府應密切監測美國政策動向,企業須動態追蹤美國貿易公告,及早預判受影響產品與稅率走勢並部署應對方案。二,強化原產地證明,推動供應鏈物料清單上鏈技術,落實數位化追蹤,降低因轉運遭誤課高關稅的風險。三,善用區域協定爭取關稅優惠或配額管理機制,減輕單邊風險。四,布局友岸外包,在墨西哥、東南亞、南亞等地設立生產基地,分散對單一市場的依賴,提升供應鏈韌性。

 台灣的對等關稅尚未公布,預期可能的稅率,半導體晶圓代工、封測與先進封測約10%~20%;ICT整機與通訊設備和電子零組件約20%~25%;傳統製造業約25%~30%。若果,恐造成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弱化、供應鏈受波及、中間零組件競爭力下滑、出口利潤縮小等衝擊。

 川普政府的差異化關稅政策是以貿易手段推動地緣政治目標的新常態。面對全球供應鏈重構與保護主義抬頭,台灣須在深化與美日合作之餘,強化供應鏈多元韌性、提升技術附加值,並透過積極的區域與多邊參與,穩固產業基盤與國家安全。唯有在貿易、投資、研發與外交多管齊下,台灣方能在美中脫鉤浪潮間謀求最大戰略與經濟利益。(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