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擁有全球最大F-5E/F機隊 共308架

服役半世紀、守護我國空疆的F-5E/F「虎II式」戰機從2023年退出空防戰備第一線後,RF-5E偵察機也在今年7月4日於花蓮基地舉辦的隆重除役儀式中光榮的卸下重任;回顧F-5系列在台灣的歷史,不僅開啟我國自製戰機的濫觴,其衍生的戰機工藝更是影響深遠,並持續影響至今。
F-5E/F「老虎II」戰機是美蘇冷戰時期,由美國諾斯洛普公司改良F-5A/B「自由鬥士」戰機而來,專為外銷所研制的輕型超音速戰鬥機,該型機維護成本低、操作容易、空中運動靈活,且具備一定的空對空、空對地作戰能力,受到20多個國家的使用,在外銷上獲得極大的成功。
其中F-5A單座戰機於1959年7月30日首飛,1962年4月23日美政府通過N-156F研發案,F-5B雙座戰機才於1964年2月24日首飛,不過兩種型號的F-5A/B戰機開始量產至1972年結束,總計生產636架F-5A、200架F-5B,但未成為美軍的第一線戰機,而挪威於1964年簽約採購成為第一個使用國,我國空軍則在1965年11月28日開始換裝。
不過冷戰時期,考量前蘇聯軍援共產國家MiG-21戰機,1970年代諾斯洛普公司獲選「國際戰機」計畫,選用F-5E/F戰機以取代F-5A/B,而F-5E單座戰機於1972年8月11日、F-5F雙座戰機於1974年9月25日首飛,美國共計生產792架F-5E、140架F-5F、12架RF-5E,其中大部分依「軍事援外法案」轉交給盟邦,另有授權海外合作生產,包括新加坡49架、馬來西亞56架、南韓68架、瑞士90架、我國308架。
我國與美國在1963年簽訂「虎安計畫」授權生產,隨後在1974年10月30日生產首架、編號5101的F-5E戰機正式出廠,被命名為「中正號」,奠定生產現代化戰機的基礎,而「虎安計畫」持續進行至1986年底,一共生產了242架F-5E戰機及66架F-5F戰機,共計308架。
F-5E/F戰機全盛時期為空軍5個飛行聯隊之主力機種,與F-104戰機撐起我國空防重任,前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即是飛F-5E的飛行員,而共計308架的F-5E/F戰機占全球總量的四分之一,也成為最大的F-5E/F戰機使用國。
不過隨著1979年美國卡特政府決定與中國大陸建交,雖然美國國會的親台灣議員也訂定《台灣關係法》,承諾「持續提供防禦性武器」做為稍微彌補,但是到了1982年雷根政府的《817公報》又明定「美國對台灣軍售的數量與品質都會逐年減少」。
雖然美國在公報中僅表示「認知中方解決此一問題的一貫立場」,不算是實際承諾,但那幾年美國確實對台灣的軍售就出現「次級貨都不願給」的現象,最明顯的事例就是F-16/J79戰機與F-20都沒有出售台灣,甚至連F-5製造商諾斯洛普公司推出的F-5家族最終型F-5G,後更名F-20「虎鯊」戰機,但可惜由於原型機相繼失事,再加上美國的政策轉向,導致研製計畫胎死腹中。
雖然F-5型戰機在我國服役期間未能創下實戰紀錄,但經由平日戰訓任務所展現優異戰力,確保台海空防安全功不可沒,訓練空軍官校戰鬥組結業飛行員戰術戰鬥技能、加強新一代戰機飛行員接機前精練訓練,最重要的是經由授權合作,由我國航空工業發展中心生產而大幅提升我國航空工業的研製能量。
在1980年代,在我國面對外交困境,連對美軍購戰機都碰壁的情況下,被迫展開IDF戰機研發,不過在美國協助技術轉移下,部分原先用於F-5G戰機所研發的戰機科技仍獲轉移,最終成功催生出F-CK-1經國號戰鬥機,開啟我國自製戰機的新篇章。(更多精彩內容請免費下載《翻爆》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