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6雁默

生鏽的美軍與多變的棄台論

智庫論壇/專欄

image
(圖/美國國防部官網)

 美國國防部「三阿哥」柯伯吉最近很露臉,他直率地要求日本與澳洲表態,如果中美在台海爆發衝突,這些國家將扮演什麼角色,採取哪些軍事措施,為此惹怒了日澳兩國。

 美國過往不曾要求盟友在台灣問題上展現「戰略清晰」的姿態,畢竟,美方從未揚棄「戰略模糊」路線。但柯伯吉不管,他急切地希望鞏固自己長年宣揚的「拒止戰略」,對北京施加更為具體而明確的威懾信號,並不惜主張美國將戰略資源從歐洲與中東抽走,轉往印太地區。

 綠營可能會大肆傳播柯伯吉的「抗中保台」路線,但問題的核心卻是,美軍已無法單獨對中國形成有效威懾。而這就是三阿哥要求日澳戰略清晰的唯一原因。

 海軍,是美國假想台海戰爭的主力,卻也是最問題最多,戰力最差的美國軍種。在與中國的長距離作戰假想中,工業製造能力與軍事資源補給是重中之重,但美國海軍坦承,缺乏足夠的船隻來護送海運船隻穿越太平洋。海運司令部也吐實,沒有足夠的艦艇來為美軍提供補給。

 更糟的是,檀香山「紅丘地下燃料儲存設施」的關閉,給美國面向太平洋的後勤網路留下了一大漏洞,而且似乎沒有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

 這就能解釋,為何美國近兩年不斷地在菲律賓增設補給網路,同時也說明了美國對日澳兩國日益迫切的擴軍要求。答案就是這麼簡單——美軍不行了。

 日澳兩國可不像菲律賓這麼笨,它們深知美軍的戰力與戰意大不如前,所以才急於將盟友推到前線當炮灰,因此,根本沒有可能遞出投名狀,或簽下賣身契。

 談到工業製造能力,五角大廈稱,今天中國的造船能力大約是美國的230倍,即便就當這是為了爭取預算的誇大之詞吧,保守估計,當前中國的工業製造能力也是百倍於美國。所以才說,柯伯吉最近的作風,凸顯的是美軍生鏽,威懾力快速下降的事實。

 由此,因應美軍生鏽所衍生的「解決方案產業」——各種昂貴智庫——現在已開始沿著柯伯吉的克制路線,給出了不斷更新的「棄台論」,以服務五角大廈日益六神無主的戰爭想定。

 「棄台論」,不見得是「直接放棄台灣」,其目標總的來說有三:一,體面下莊;二,以非軍事手段維持現狀,避免浪費美方的軍事資源;三,一方面自己退卻,一面將盟友拱向前線。

 方法包含:一,否認台灣對美國的重要性;二,增強北京避戰的需求;三,避免刺激中國開戰;四,增強第一島鏈國家的戰力(但不武裝台灣),以避免失去台灣出現戰略真空;五,確保在失去台灣後,制裁北京的非軍事能力;六,與北京做大交易。

 智庫不斷更新的棄台論,日益呈現多樣性,並隨著「戰爭對美國不利」的思路,以及中方為避戰而實施的灰色地帶戰法,方法隨時動態調整。

 不同的智庫代表不同的立場,反對「軍工複合體」的智庫通常會選擇放大台海「不會發生戰爭」的論據,屬於「消極棄台」。

 如知名的昆西研究所,最近屢屢強調北京無力入侵台灣的3個原因,以及入侵台灣的8個障礙,來反駁美國鷹派將中國視為「步步進逼的威脅」的戰略路線。

 反對軍事擴張的「棄台論」,要求華盛頓集中資源對付北京的灰色作戰,包含反封鎖等各種外交手段,以及經貿,科技戰略。總的來說,此一論述路線認為,台灣不需要美國保護,因為北京不會打,台灣易守難攻,投入戰爭資源是浪費且無效的方法。

 柯伯吉的「外強」作風,證實了美軍的「中乾」,也預示了「棄台論」野蠻生長的前景。(作者為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