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易轉移 精準放射標靶助延命

前美國總統拜登公開罹患攝護腺癌,引發全球關注。今年74歲的服飾業退休老闆蔡先生,早年健檢曾發現攝護腺特異抗原(PSA)偏高,以為只是發炎,拖了4年,每次坐下覺得「蛋蛋緊緊的」才就醫,檢查竟已是轉移性攝護腺癌,癌細胞轉移全身,最終痛得睡不著、走不動。醫師提醒,國人攝護腺癌超過3成發現時已晚,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務必要定期進行檢查。
衛福部最新癌登報告,2022年有超過9000人罹患攝護腺癌,為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三位。基隆長庚醫院院長吳俊德表示,攝護腺癌好發於60歲至75歲高齡男性族群,症狀不明顯,往往腫瘤已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至骨頭產生疼痛時才驚覺有異,約3成癌友確診時已癌轉移,是攝護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主因。
吳俊德表示,早期攝護腺癌主要以手術或放射線治療,5年存活率近9成。若進展至晚期,主要使用荷爾蒙藥物治療,降低體內雄性素(睪固酮)濃度,藉此抑制癌細胞生長,即使是轉移性攝護腺癌,5年存活期也有將近5成。不過,一旦抑制荷爾蒙的手段失效,即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因發生抗藥性,導致各種治療效果都有限,5年存活率將驟降至15%,治療棘手。
蔡先生雖接受手術與荷爾蒙藥物治療,但仍惡化,屬於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透過精準的PSMA正子造影檢查,發現適合接受精準放射標靶治療,才在治療後緩解疼痛,恢復日常作息。
為此,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新療法,將標靶藥物PARP抑制劑、新一代精準放射標靶藥物增列為治療選擇。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理事長查岱龍呼籲,國健署應針對50歲以上男性及具家族史等高風險族群進行檢查。他強調,美國推行PSA檢查多年,成功將攝護腺癌第4期確診率降至5%,提早發現、提早治療,將是提升存活率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