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開啟兩岸經貿新局
名家專欄

第一波大罷免投票結束,釋放出一個重要訊號:曾長期籠罩台灣上空,從反紅媒、反課綱開始,到2014年臻於太陽花高潮的這一整套反國民黨、反中的恐懼、仇恨敘事,曾經助力民進黨在3場重大的選舉勝利,終於在此刻顯出了強弩之末的氣象。
整體社會的主流氛圍所要的,不再是「親中/賣台」vs「愛台/護台」的簡單對立,也不是持續升高的兩岸緊張、被動地淪為國際博弈的棋子,而是希望這一個小小多山的家鄉能有穩定可預期、可以安身立命的和平環境。
事實上國際大環境也發生轉變。從2017年開始,激烈的中美貿易摩擦和科技競爭曾經讓台灣這種反中的潮流得到了外在大環境的支持與鼓勵。但隨著2025年激烈的中美關稅博弈之後,雙方終於都釋出尋求關係緩和的信號。
中美不但恢復高層會談,甚至傳出中美最高領導人互訪的可能性,伴隨著彼此在高科技晶片、設計軟體以及稀土管制的放鬆,客觀上為中美經貿關係的改善創造了氣氛,也為全球供應鏈的穩定帶來正面影響。儘管中美的大國博弈仍將延續,但雙方都有意透過對話與合作來管控分歧,避免衝突升級。
這並非美國或中國的「軟化」,而是反映出一種務實現實的轉變:中美兩強的對抗不可能無限延伸,如何回頭解決當前面臨的迫切政經問題才是政府施政的重點。這樣的轉變對台灣來說是一個警訊:如果台灣執政的民進黨不與新的國際現實接軌,仍繼續緊抱早已被川普拋棄的「價值同盟」,繼續鼓動民粹與崛起的中國對抗,那不過是讓自己的支持者陷入被拋棄的悲情與長期無助的恐懼。
再者,政治激情結束之後,台灣經濟即將面臨美國「對等關稅」的衝擊。一般認為,台灣對美出口可能被課徵介於25%至30%之間的懲罰性關稅。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的光環早已無法再掩蓋其他傳產所面對的困境,他們早已面臨台幣劇烈升值與訂單不確定性的衝擊而搖搖欲墜。美國對台對等關稅政策一旦落地,他們將進一步受到嚴重的衝擊。
從企業界的角度來看,出路其實明確。台灣的中小企業具備高度彈性與創新力,只要給予適當的政策環境與市場空間,便能迅速調整經營模式,找到新的發展契機。關鍵在於,政府不能再以政治紅線來綁架經濟決策,更不能讓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的光環掩蓋了其他產業的困境。
當前對兩岸經貿與交流的諸多限制,不僅阻礙企業拓展大陸市場的機會,也限制了大陸資金、技術與人才來台的管道,最終損害的是台灣整體經濟的活力與競爭力。
在全球政治經濟版圖重組的此刻,台灣其實正處於轉型關鍵期。持續操弄「抗中保台」議題,煽動兩岸民眾之間的對立與仇恨,不僅無助於解決台灣面臨的實際問題,反而會進一步惡化台海局勢,損害台灣自身的利益。
台灣需要一種新的治理思維:當今的中國已非昔日的中國,中國共產黨也不再是過去的意識形態政黨。台灣社會不應再將兩岸對話視為妥協,更不應將緩和兩岸關係的努力等同於背叛。
事實上,兩岸從1980年代末期開始重新連結,不但我們這個小小多山的家鄉依舊山河宛然,文華依舊,更帶來了經濟的長期繁榮。因此,政府應當鬆綁對兩岸交流的限制,在供應鏈重組、經貿人員往來、資金流動與研發合作等方面提供更彈性的行政支持,回歸市場導向、尊重企業自主選擇。唯有如此,台灣經濟才能在全球秩序重組的過程中,找到新的定位與發展契機。(作者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