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姚文邦

從濕地來的低語

生態書寫

image
散文

午後的風,從濕地吹來,輕柔如絲,拂過臉頰。陽光尚未老去,霞光還溫潤地灑在潮間帶上,那一片片退潮後裸露的泥灘,如大地細語,在等待知音者傾聽。

 香山濕地,是海的低聲吟唱,是風的指間輕彈,也是我心中一處柔軟的所在。來這裡,不是為了壯麗山河的震撼,而是為了那分靜。那種不需要言語,只需靜靜走過,就能理解的靜。

 古人說:「潮落江平未有風」。或許,那些寄情於山水的詩人也曾在這般景致裡駐足。香山濕地沒有澎湃的浪,但有萬物生息的緩慢律動。螃蟹橫行於泥濘,招潮蟹那一隻明顯比另一隻誇張許多的巨螯,像是在向天打招呼;遠處的水鳥輕啼,旋轉著落在彼岸的紅樹林前,畫出柔和的弧。

 站在木棧道上,仿若立於天地之隙。一邊是都市的輪廓,遠遠地,可見煙囪、高架與車流的紛擾;一邊是海,沒有浪的怒吼,只有潮水緩退時的細細碎語。人在這裡,很容易忘記時間,也很容易回到自己。

 我想起童年。那時住在鄉下,每逢下課,總會奔向田埂邊的水塘,看魚群追逐、看蜻蜓盤旋。那時候不懂生態之美,只覺得泥巴黏腳好玩,水草搔癢好笑。如今身在都市,奔波與計算成了日常,這一方濕地,卻把我重新帶回「只為歡喜,不問為何」的單純。

 香山濕地是時間的緩拍器。這裡的夕陽,落得慢,落得深情。落得好像每一寸泥灘都染了金,連空氣都像琥珀一般凝住。我曾在這裡看過一對老人攜手而行,亦曾見過年輕人蹲地拍攝螃蟹的影像,他們不語,只用眼睛記錄風景。而風景,也用微光與潮聲,記住他們。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晚風起時,我總會想起王勃的這句詩。那不正是香山濕地黃昏時分最真實的寫照嗎?天光與水影相映成趣,鳥群自天際橫掠,留下無聲的翅膀書寫。

 但香山濕地不只是詩。它是生命的舞台。根據導覽圖介紹,這裡棲息著上百種鳥類、螃蟹與底棲生物。紅樹林不是風景,而是城牆,是庇護,是護衛濕地的綠色長城。海水日復一日來又去,但它們留下,固守土地,為生物築起一座座微型的方舟。

 而我們人類呢?在這樣的地方,只是過客。濕地不需要我們的語言,只需要我們的尊重。別將塑膠袋留在這裡,別將吵雜與喧囂帶進來。它是一位沉默的智者,願意與你分享時間的靜好,但不願承受文明的重擔。

 我喜歡香山濕地,因為它懂得「慢」的美。當今世界太快,人們連日出都用縮時攝影記錄,連愛一個人都急著確定關係。但濕地不一樣。它用日升月落,潮來潮往,告訴我:慢慢來,才能真的看見。

 回程時,夕陽已沉入地平線,餘暉還頑皮地躲在雲後。我轉身最後望了一眼香山濕地,它像一幅未畫完的畫卷,仍在風中展開。

 願我再來時,濕地依舊,風光仍存。而我,也還記得那一片泥灘上的風,怎麼吹進我心裡,悄悄留下一道溫柔的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