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高自芬

祇園祭的囃子

人間風景

image
「螳螂山」取材自中國「螳螂捕蟬」的故事,山車上會動的螳螂雙臂是一大亮點。(服部さん攝)
祇園祭山鉾車巡行,掛飾著華麗織錦的「放下鉾」。(服部さん攝)
祇園祭「宵山」展出的燈籠和木雕藝品。(服部さん攝)
遊行會場發送的「京都祇園祭」紈扇。(高自芬攝)

古都夏日風物詩

七月的京都流瀉一股噪動。

陽光、熱氣以及蓄勢待發的祭典,使得盆地中的古都隱隱然沸騰。我和H混夾人群,站在烏丸通、四条通交叉路口等候,她遞來一把印著「京都 祇園祭」的團扇,輕輕搧一搧,涼快多了。

H是御池通一間吳服屋的小老闆娘。夏天到我家街上看祇園祭的山鉾車巡行喔!早在數月前她便相邀。我跳上湖西線電車從賃居的琵琶湖畔奔來,趕赴日本三大祭典(京都祇園祭、大阪天神祭、東京神田祭)之一的盛事。

 「祇園」,人們聯想起京都的高檔夜生活:花見小路,暗香浮動,艷色垂帶的和服,流穗搖簪,踩著高齒木屐的藝妓們優雅款擺於一場場宴席途中……。但「祇園祭」實則不關風月。

 根據記載,九世紀後半的平安時代,為了祈願病魔退散,止息京都夏日瘟疫的浩劫,在祇園舉行消災祈福的「御靈會」,是一場視覺與音聲的華麗饗宴。祭典從七月開始長達一個月,其間市內各處分別有大祀小祭,「宵山」的燈籠、畫屏、骨董展示等,但最壓軸的則是七月十七日,裝飾得絢爛豪華的鉾車、山車大遊行。在專責委員會與市民全力護持下,這承續數百年的傳統祭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觀光客湧入朝聖。

 已經七月中旬了,梅雨的尾巴還一陣雨、一陣晴,女士們收起搖扇紛紛走避,幾趟奔波下來妝彩都糊了。

 「相親照片就用這張好了!」

 一位歐吉桑指著鄰座花毛巾覆頭蓋臉的歐巴桑,大家都笑了。

「祇園囃子」來了!

 「依照路線,遊行隊伍從四条通經過河原町再轉御池通,大約早該到了……」H探頭瞧瞧;遠遠地,一陣清脆的笛鼓穿過驟雨的空檔飄了過來。

 硿、硿砌砌清!硿、砌砌清!

 硿、硿砌砌清!硿、砌砌清!

 「祇園囃子(ぎおんはやし)」來了!

 H解說,「囃子」是鉦鼓、太鼓、笛子合奏的民俗音樂,受到能樂影響,約成立於室町時代末期,江戶時代發展為成熟的優雅樂風,祭典活動中常常聽到這輕靈又高亢,時而搭配唱腔的旋律。

為什麼「祇園囃子」最著名呢?

 「大概是演奏的人都飛到天上吧。」

 H打趣指著高高靠坐鉾車兩側的鉦手、笛手和鼓手,通常樂手在青少年時期開始訓練,成為演奏者後至少要熟練大約三十首樂曲。

 嘿嗬!嘿嗬!嘿嗬!

 吶喊聲中,「長刀鉾」被壯丁們簇擁著,用繩子拉動直徑大約兩公尺的木頭輪子,緩緩將彩車推了過來。裝飾華麗的「長刀鉾」車頂聳立一把長長大刀,據說此刀法力無邊,斬妖降魔,除厄消災,年年在遊行中打頭陣,其餘山鉾車則抽籤決定出場順序,而這也是唯一車上有真人「稚兒(神明使者)」的鉾車。由於「長刀」已列入重要古物保存,如今代以竹製基底,錫箔張貼而成「現代長刀」,總長大約二十六公尺的車身高聳入雲,十二噸重的車走起來搖頭晃腦,很神氣。據說為了使花車順利通過,不讓橫跨街心的電線成為阻礙,以前京都市還曾為此停電數小時,直到遊行圓滿結束呢。

看哪!流動的博物館

 人潮越來越多,到處響著木屐和孩童的吵雜聲,夾雜遊行男丁的雄壯呼喊,氣氛高漲,我瞪著一輛輛華麗彩車緩緩通過,眼睛發亮。

 翻看導覽資料,祇園祭的三十二輛山鉾車大致有兩類起源:祭祀城鎮神佛的儀式,以及取材自日本與中國的民俗、神話、歷史故事。前者如祭祀天神、八幡的「霰天神山」、「油天神山」、「八幡山」,祭祀觀音的「南北觀音山」,和祭祀聖德太子的「太子山」;後者如雪中掘筍的「孟宗山」、高山流水的「伯牙山」、雞鳴狗盜的「函谷鉾」、金斧孝親的「郭巨山」、唐堯治世,訟鼓閒置而成雞窩的「雞鉾」,以及白居易問法於道林禪師的「白樂天山」。另有以神宮皇后故事為背景的「船鉾」、「占出山」,和取材自謠曲的「芦刈山」、「木賊山」、「黑主山」等等。每一輛山鉾車都綴掛葛布蘭織錦、西陣織、波斯絨毯等裝飾,絢麗多彩。

 對染織頗熟悉的H說,學者曾研究,「長刀鉾」前掛那塊織錦是明朝傳來的「玉取獅子圖」,「鯉山」掛飾的織錦是十六世紀比利時布魯塞爾絨毯,經過調查,圖案織的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的特洛伊國王與皇后。其餘山鉾車綴飾的織錦內容從「龍王渡海」、「慶壽群仙」到麒麟、鳳凰、西王母、燕子花,甚至素有「日本畫壇太陽」之稱的已故畫家梅原龍三郎的一幅「朝陽」,也被製成染織品,出現在遊行車列中。

 眼前不斷穿過美麗奪目的織錦,難怪有人說,看山鉾車巡行,就像看一座流動博物館啊。不禁深深佩服,當年因祛疫的宗教活動祇園祭,結合染織工業將織錦傳統技藝保存了下來,成為豐厚文化遺產,或許,這也是京都歷經一千兩百多年,仍然散發魅力的祕密吧。

港都與古都 隔空奏鳴

 故鄉的「雞籠中元祭」也快登場了吧。

 一轉頭,我忽然想起家鄉基隆的「中元普渡」。

 祭典由來除了紀念渡台先民開墾犧牲的孤魂外,也為了平息先後墾殖基隆的漳州人、泉州人,「漳泉拚」大規模械鬥死亡的冤魂。雙方合議以普渡醮祀及比賽陣頭的方式,消弭彼此仇恨和械鬥的陋習,遂有了由各姓輪值主辦農曆七月普渡,「刣豬公」、「放水燈」、祭拜「好兄弟」這傳承了160多年的「雞籠中元祭」。

 「也有遊行嗎?」H好奇地問。

 「嗯,小時候我們都搬了『椅頭仔』坐在家門口看『迓鬧熱』,一輛輛金光閃閃,掛著『張廖簡』、『劉唐杜』、『陳胡姚』、『何韓藍』……等主普姓氏的花車喧鬧通過,追著車上灑下來的明星花露水,淋得全身香噴噴……。」深夜時分,八斗子望海巷舉行「放水燈」,男丁們抬著一座座水燈頭,焚燃五彩紙厝,寄予祝禱祈謝,順著潮流把水燈頭推向大海……。

 忽然十字路口一陣騷動,我和H隨著人潮擁上,搶看遊行最夯的「鉾車轉彎」。

 只見壯丁們快速在「函谷鉾」大輪子底下鋪上一條條長竹片,掄起棍棒,止住滑動的木輪,一旁有人拿了桶子直往地上潑水,四溢的水流濡成濕淋淋一大灘,黑黑亮亮。一聲吆喝,男子齊力拉扯,龐然大物終於慢慢調轉方向,繼續緩緩遊行。這時,歇了一陣子的笛鼓聲再度揚起,「函谷鉾」又優雅地款步前進。

 下一秒,花車上的男人忽然拋了一支像「小掃把」的竹編小物給我,H興奮笑著:「這是除厄的「茅卷(ちまき)」,古早用茅草捆紮捲起來的護身符,據說掛在家門口可保一整年平安,真幸運啊!」

 我們互看一眼,笑一笑。

 乘著祇園囃子的笛鼓,京都的夏日翩翩降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