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蘇泳霖

白宮出手 賴過境美國生變

image
(圖/總統府提供)

 《金融時報》透露,賴總統原計畫8月藉出訪中美洲邦交國過境美國紐約,但北京向華府提出反對後,川普政府已拒絕賴過境。這篇報導引起美台官方澄清,AIT稱台灣並未宣布賴總統任何出訪規畫,不回應假設性問題;我外交部則批評匿名放話「挑撥台美關係」。總統府發言人則表示,考量近日南部風災災後復原、與美對等關稅及區域情勢等,賴總統近期暫無海外訪問之安排。但梳理來龍去脈,整起事件其實相當清晰。

 鑒於美台高層外交事務的敏感性,美方一向透過媒體放話來釋出訊息,然後再由官方予以默認、澄清或否認,進而達到特定效果。因此,在美台政治議題上,「誰來放話、何時放話、為何放話」等問題值得深入探究。其中,與美國國務院等外交體系最密切、最權威的放話媒體,毫無疑問就是《金融時報》。

 美方透過《金融時報》放話的典型案例,莫過於蔡政府時期,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外交部長吳釗燮在距離華府不遠的馬里蘭州首府安納波利斯,與美國資深官員舉行一年一度的特殊管道會談,即「蒙特瑞會談」,屬戰略對話層級。作為高度機密的美台高級別戰略對話,美方不可能以官方管道證實,透過媒體放話成為必然。

 圍繞賴總統出訪並過境美國的安排,早在7月15日、16日兩天全球就出現三個放話管道:一是美媒彭博社透露賴清德計畫於8月4日在美國紐約過境,10天後前往達拉斯;二是親北京的香港《南華早報》報導,美方可能基於不願影響川普與習近平的峰會籌備,臨時取消賴清德過境安排;三是台灣在美媒體《世界日報》披露,府方與外交部已規畫元首出訪相關事宜。

 這不排除是美方「一人分飾三角」,分別在港媒、美媒、台媒同時放話,令輿論接收到如下訊息:美台在官僚層級確實正在為賴總統過境而做規畫,但北京的態度直接影響到川普的態度,而川普很可能下令讓過境破局。如此一來,美方透過「放話術」,在兩岸之間施展了「平衡術」,同時對北京、台北做了交代。

 果然,最終披露賴總統過境被美方否決的,仍是與美方關係最密切的《金融時報》,同時美方再透過彭博社放話,指賴清德仍有意在今年稍晚重新啟程,且美國也可能提供替代的過境地點或時間,顯示出訪行程並未正式取消,對賴政府安撫意味濃厚。

 這一連串眼花繚亂的「放話術」,其實也是美方的「甩鍋術」。換言之,美方事務性官僚有意推動賴總統過境,無奈被白宮否決,但他們自證誠意和努力「不容抹煞」,這恰恰和大罷免親綠罷團認為已盡全力、怪民進黨沒動員的論述,本質邏輯別無二致。(作者為智庫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