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盼和中 從備戰走向備和

726大罷免的失敗,反映了台灣民眾兩個重要的價值觀。第一是不願看到一黨獨大,希望維持民主制衡力量;第二則是對「抗中保台」理念提出質疑。
台灣社會過去一直認為「抗中」理所當然,民進黨只要操作抗中,即能輕易收割政治紅利。但今天環境變了,全世界均認知中國崛起不可避免,中國雖是強大的戰略對手,但並不是敵人,雙方可以既競爭又合作,川普總統和黃仁勳都是這種立場的代表。
民進黨習慣為國民黨貼上「親中」標籤,但親中有什麼錯?這不代表一種價值觀,只是正常行為的一部分。美國開放輝達H20晶片輸中是一例,台灣人民前仆後繼赴大陸旅遊也是如此。
但今天民進黨堅持的立場是「仇中」,把所有兩岸正常交往都視為「賣台」,刻意抹紅,徹底和對岸切割,這已經走上「仇中」的道路。民進黨強調兩岸沒有任何歷史淵源,大陸是「境外敵對勢力」,大幅提高戰爭風險,演變成「抗中危台」。
台灣民主有其一定價值,台灣70年來已發展出世界稱羨的經濟與政治模式;同理,中國大陸也已成為世界動亂、美國獨善其身的環境下一股穩定的力量,近期全球認同中國的國家數目超過美國。在此同時,全世界也開始對美國自詡的民主進行反思;在川普領導下,「民主」已成為專制與濫用權力的代名詞,傳統精神蕩然無存。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民雖不一定要親中,但至少要「和中」或「友中」,光明正大地和對岸交往,不必害怕被抹紅。台灣社會也需以包容立場和大陸交流,避免偏激與不公,好比政府對待陸配一樣。
這次大罷免是台灣民意的最好展現,大部分群眾雖然表面沉默,但以實際行動證明不支持兩岸分化對立的立場。這也讓中國大陸鬆了一口氣,符合其對台灣的認知,即台灣僅存在少數的台獨頑固分子,大部分台灣同胞並不排斥兩岸正常友善的交流。
台灣命運並非台灣人民自己所能決定,也絕非對岸14億人民能決定,關鍵在於美國;台灣只是美中大國博弈中的棋子,「大兩岸」取代「小兩岸」。今天不是我們願不願意,而是誰更有實力。川普想要和中國交易,台灣持續激化兩岸對立,遲早會淪為被犧牲的「麻煩製造者」,美國取消賴總統過境訪美就是一例。
謊話講多了,不見得會變成真理,民進黨鋪天蓋地「抗中保台」的文宣,反而造成自己誤判選情。但執政黨絕不會因此而改變政策,台灣未來很可能陷入持續空轉、朝野對立的僵局。但台灣人民至少要能認清現實,拋棄抗中迷思,從「備戰」走向「備和」,才能在亂世中自保!(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