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重民意 業者嘆太陽能更難做

執政黨太陽光電目標連7年跳票,更有經濟、財政、農業等三部會專案達標率不到3成,對此站在前線的光電業者也有苦水,大嘆「環境愈來愈不好」,地方政府對民意抗爭聲音更重視,讓光電裝設愈來愈難作。
去年經濟部推出「光電大型案件管控平台」,掌握各市縣政府提報大型案件,若超過6個月以上未回報進度,就列為「紅燈」警示案件,要加快建置速度。至2025年3月底止,有29件進入紅燈,警示案件多集中於經濟部「電業籌設」及農業部「容許使用」,這兩個行政審議階段。
面對光電案申設緩慢,一位大型光電業者悲觀看未來,說近日風災、大樹等光電爭議後,公務人員態度可能更消極,更丟給業者自己跟地方溝通。
光電開發商開陽集團董事長蔡宗融也感嘆:「環境愈來愈不好」。以漁電共生來說,農業容許使用過去僅作一階段時,弄土地同意書等程序就要走2到5年,現在改成二階段容許,還要等前階蓋好,先驗收查驗下面7成有養魚等,來來回回時間又拖更久,最基本就是3年起跳,比以前長。
雖然中央搞大平台管控,但蔡宗融直言,業者看不到程序有簡化,再來就是地方政府現在對民意聲音,比以往更加重視,都讓光電愈來愈難做。
大型光電業者也批,漁電共生農業容許許多認定太沒有彈性,像是要看養殖事實、成功率高不高,甚至養的跟當初計畫書有無不一樣。問題是白蝦、文蛤的行情一直在變,漁民可能會調整,但只要其中一點要查,就會往後拖。
業者呼籲,希望政府可以把遊戲規則講清楚,然後藉此協助與地方溝通,否則未來建置目標可能愈來愈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