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報告踢爆 4000萬買房還貸新青安

財政部推動新青安貸款,想要幫助無殼蝸牛買屋,審計部決算報告顯示,新青安有貸後短售情形,且貸款者房價負擔比率偏低者和過低者合計達3成5,已經超過合理的負擔範圍。
財政部自2023年8月起推動新青安政策,除了公股銀行減收半碼(0.125%),內政部住宅基金另外補貼,目前是1.5碼(0.375%)。另外還提高貸款的額度至1000萬、貸款年限40年,寬限期也長達5年。
由於新青安優惠的利率、寬鬆的條件,在市場上引起一陣旋風,也使得財政部在2024年6月踩煞車,要求申貸戶必須要簽切結用於自住、並一生限貸一次等。另要求銀行清查違規貸款,並且追回補貼利息,根據財政部統計,到今年2月底,共計查核3波,連同舊青安追回的利息金額,已經達到2725多萬元。
雖然如此,但依據審計部報告顯示,經查財政部推動新青安因相關措施未周延,有核貸戶貸後短期轉售,或貸款標的超過4000萬元,並不屬於無力購屋者或者無資力的學生,這種短售情形與新青安協助無自有住宅家庭購屋的立意恐怕有差別。
此外,在新青安推行1年後,審計部觀察新青安核貸,寬限期後每月要償還的本息金額占借款人與連帶保證人每月收入的負擔超過4成到5成,屬於「房價負擔能力」偏低者,大約占15.76%;另外超過5成,屬於房價負擔能力者,約占19.9%,整體大約3成5核貸戶房貸超過合理範圍。
審計部指出,一旦寬限期屆滿,恐增加核貸戶的房貸風險,財政部應通盤檢討措施及潛存信用風險,精準協助無自有住宅者購屋。